梁麗容
摘要: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從優化活動的手段,讓學生經歷直觀感受;優化活動的情境,讓學生感悟生活實際;優化活動的操作,讓學生探索三項解題策略,有效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學習過程,發展思維。
關鍵詞:體驗;學習;優化;策略
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就理--解了。可見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我們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下面的幾種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發展數學。
一、優化直觀教學。強化學生感受
直觀性是教學的原則之一,教師運用實物、模型、掛圖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給學生以真實感、親切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讓學生直觀感受,要選好“材料”。例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是他們接觸的質量單位以“斤”和“兩”為先,對“克”與“千克”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比較抽象,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還不清楚。如學習認識克(千克)時,教師讓學生去掂一下1克(千克)的物體,讓學生建立具體的1克(千克)的質量概念。教學這一課例時,我介紹說明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約有1克,接著給學生逐一掂一下這硬幣的重量,并要求學生把這感受記在心里。于是,同學們紛紛用手掌心掂了又掂,再傳給下一位同學……等每一個同學都感受完,我接著問:你現在知道一克有多重了,那你能舉一些約重1克的日常用品嗎?同學們思索了T,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一張紙的重量,有的說一顆回形針的重量……看來大家對1克的實際重量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我拿起數學書又問:“大家猜一猜數學課本有多重?”有的說:“2克。”有的說:“3克。”有的說:“5克。”雖然我再三提示說太輕了,希望學生說的數大一點,但連續幾個同學回答的都不超過10克,離書本的實際質量還差很遠。怎么辦?雖然我有點急,但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把剛才手頭上的各種物品的質量標示找出來,再用手掂一下,對比下再猜數學書的質量。這樣一對比,同學們才察覺,數學書的質量起碼有100克,有的同學重新估計有150克,有的說200克等,我一一肯定大家的答案,基本接近數學書的實際質量。面對剛才的教學窘境,我不能因為學生老是猜數學書不足10克,直接說這樣猜不對,而告訴學生有多少克就省事多了。相反,引導學生自己在體驗中感悟1克有多重,再進一步感受幾十幾百克實際有多重,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真實的、有效的。
二、優化教學情境。注重生活感悟
教材中的“主題圖”在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通過現實的生活場景、活動場景等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提供給學生探索知識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故此我們組織教學時,課堂的導人環節就很重視情境的創設。例如,一年級上冊《乘車》一課,有的老師會請幾位同學到教室前面來“乘車”,老師當司機,演一演在乘車的過程中上車、下車的情況,邊演邊引導計算,使學生深刻體悟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又如“買文具”一課,老師課前利用教室的位置創設一個文具店的一角場景,讓一名學生(小明)演一演拿80元來買書包的事情,再提出疑問,學生積極解決問題的情緒相當高漲,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思考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優化操作活動。引領學生探索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利用擺、拼、剪或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親自去體會,去發現有關知識和尋求解決方法。
我教“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觀察完蝴蝶蜻蜓的課件演示后,便引導學生把一張小紙片對折,在靠對折的邊畫上簡單的圖案后剪下來,看看得出什么圖案?同學們都興趣怏然地剪起來。不到幾分鐘,他們紛紛地舉起剪出的圖形,既驚奇又興奮,很容易發現圖形的兩側是一模一樣的。隨之,我便指出,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經過學生親自動手剪,發現,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建立第一層次初步認識活動后,我又讓同學們分組操作,把以前學過的幾何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一般的特殊的三角形和梯形,平行四邊形,圓等逐一對折,觀察比較,從而斷定該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同學們你折這個,我折那個,很快的找出哪些才是軸對稱圖形。特別發現平行四邊形看似是軸對稱圖形,但一對折,發現不能重合,從而明白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學生經歷這樣的感悟、體驗的過程,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的理解得到再一步的升華。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要積極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實施體驗性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