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藝倩



摘 要:明代人文主義開始萌芽,使得美學思想中出現了世俗化的審美情趣,重視人的真實自然的情性。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漸有了世俗情趣。在當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興文化”作為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為我們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方向,我們要給民族文化帶來更多的生命力和市場。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古典名著《桃花扇——香君的琵琶》以新的簡約主義表現手法、歐洲的現代舞表現方式來體現明代美,讓中國的古典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豐富中國社會主義文化。
關鍵詞:現代舞;簡約主義;意;韻;《桃花扇》
現代舞的誕生更像是舞蹈語匯的拓展,它與中國寫意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自由、隨心打破了古典芭蕾的形式主義美學。筆者在十幾年前首次看到德國現代舞團的演出后就迷上了它的尋音而動、形隨意舞。而當筆者知道江蘇省演藝集體團有限公司歌劇舞劇院合作香港著名的現代舞導演團隊創作現代舞劇《桃花扇——香君的琵琶》時是興奮的,因為筆者將為這部戲做造型設計。
創作過程是興奮而煎熬的。筆者所知的現代舞在造型上是崇尚簡約的意象美,讓肢體語言得到極盡的表達。而我國明代舞造型是具象的。我國古代服飾都有自己特有的朝代特征和制式。如何將兩者完美融合將是筆者要思考的重要課題。明代的民間發飾相較于其他朝代更為精細、小巧,它沿用的宋代樣式但有了自己的特色。桃心髻、挑發髻、桃間頂髻等各式發髻趨于低矮尖巧,但發飾卻極為華麗,式樣繁多,并以南妓為盛。李香君和其義母作為明末的秦淮名妓,其妝發飾物應是當時時尚的引領。香君有唱詞云:“香夢回,才褪紅鴛被,重點檀唇胭脂膩,匆匆挽個拋家髻,這春愁怎替,那新詞且記?!痹~中檀唇、拋家髻皆是晚唐京城中開始流行起來的,至明晚期已有所改良,發髻如椎,傾斜呈拋狀,但已不再高聳。李香君雖為秦淮八艷之一,但因其絲竹、琵琶、音律、詩詞無一不通,且她對愛的忠貞和對名利的淡薄都體現出她定是清雅裝扮。
其義母李貞麗也是俠義之女,所交皆當世豪杰,與復社文人多來往,她既是侯李愛情的保護者,又是昏君奸臣的批判者。她的裝扮宜華貴并大氣。
柳敬亭、侯方域都是明末文人代表,不同的是柳敬亭作為說書人流于市井,而侯方域作為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雖不得志,但仍應是雅士裝扮。此外,弘光帝、史可法、馬士英及阮大鋮這些劇中人物都必須在造型上突出他們所處的時代特征、人物的個性特征。他們的忠奸偽善在他們出現在舞臺上時觀眾就能有所感知。
現代舞在造型上是干凈簡約的,并以黑、白、灰的無彩色為主,讓觀眾的注意力聚焦在肢體語言上。所以,筆者決定所有的舞蹈演員以現代舞的基調為主,發型用香蕉式盤發的原理使所有群演在遠處看都只有干凈的頭顱形狀,加上全黑的服裝,干凈而有超現實感。而所有的角色人物在同于群演的造型上,每個人都加上了自己所表演的人物的特征性飾物——發式或帽子。例如,李香君是一個小小的拋家髻加上一支玉石的桃花簪。玉石是她的俠而慧,桃花是她與侯方域的情,拋家髻是她詩情所寄。整個加了發簪的髻是香君身份和人格的象征符號。而史可法的人物符號是一個武生的甩發,在體現史可法的武將身份的同時,甩發的舞蹈動作還能將史可法的激憤與最后的絕望表現得更加充分。
最終舞臺呈現的讓人一看就知的是明朝人物,每個主要人物的身份也是一目了然。但整體的現代氣息和意象的戲劇張力融合了所有的明朝元素,竟然十分的詩意。這不僅讓筆者感嘆明代美學思想與現代舞美學竟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杰出的文學家、美學思想家李贄在《焚書·童心說》中認為藝術創作的個性應當不拘一格,自然地展示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有為而作”之中抒發真情實感,從而實現其藝術追求和審美情趣。他的“發乎情性,由乎自然”和現代舞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于僵化的動作程式,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是不謀而合的。明代美學對“意”“韻”的重視使得明代造型在與同樣重“意”的現代舞融合時達到了異常完美的境界。以至于當舞臺上用如此現代的表現手法講述一個明朝末年的愛恨情愁、朝覆國亡的歷史故事時,我們感覺到的戲劇張力更加濃厚。這樣的古今對話、藝術融合的現代舞劇再也不是簡單地鋪陳故事情節,而是觀者隨著舞者在舞美各部門的烘托下感知藝術的共情。
明代人文主義開始萌芽使美學思想中出現了世俗化的審美情趣,重視人的真實自然的情性。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漸有了世俗情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興文化”作為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為我們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方向,我們要給民族文化帶來更多的生命力和市場,使新生的作品成為高質量的文化供給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樣的指導下讓古典名著《桃花扇——香君的琵琶》以新的簡約主義表現手法、歐洲的現代舞的表現方式來體現明代美。讓中國的古典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豐富中國社會主義文化。這樣的融合小到個人的造型設計,大到整個劇目,都是對中國古典文化和文學作品的再認識、再創作、再推廣。我們的劇在墨爾本、悉尼、新加坡等地演出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和觀眾的喜愛。希望中國文化能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愛。
參考文獻:
[1] 唐杰,劉羽佳.明清時期的美學思想[Z].
[2] 李贄.焚書·童心說[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