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廷瑋
摘 要: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三角形則是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何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為其之后的平面圖形學習和其他數學知識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三角形;探究實踐;自主學習
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三角形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平面圖形。小學數學教師實施課程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與三角形有關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要想充分掌握平面圖形的知識,必須把三角形的特點掌握好。這個章節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對線段和角等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增加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三角形的重要性。
一、在課堂實踐中注重實踐操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思維模式提出這樣的要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這節課教師主要設計了以下2個活動環節:(1)認識三角形的特征;(2)探究三角形的高。由于三角形的高務必過頂點,而準確無誤地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十分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這樣就可以降低學生畫高的難度。鑒于此,本人在設計這節課堂教學內容時,力求用活教材內容,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第一,必須悟透教材安排意圖,合理整合教材知識點。第二,依托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三腳架,讓學生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據學生對自行車的感覺,引導學生動手畫三角形的高,并充分探究畫高的過程和方法。第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實際操作、觀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個人認為,整個活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和思考習慣的過程。這種方式方法不但能夠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還能夠使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觀察的習慣。
二、在課堂實踐中注重預先設計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預設與生成是密切相關的,教案是預設的,課堂是生成的。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的過程中,每個教學的環節都相互關聯,并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些都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更大、更廣闊的空間,這樣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是建立在自然生成的基礎之上。例如“三角形的認識”這個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在重難點的突破及時間的統籌安排上,個人認為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原因有以下幾點:(1)教學內容安排上,應該將三角形畫高作為重點,還是將三角形的分類作為重點講解,每個教學內容的時間安排是平均開還是有所側重。(2)是講解普通的三角形就行,還是需要將特別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也一并講解,如果統一講解,時間是否足夠。(3)畫出鈍角三角形三條邊上的高是一個難點,小學層次到底該不該去研究和探討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本人進行了課堂的教學摸索和教學設計。首先,在指導學生認識三角形及其高和底的定義之后,直接讓學生拿起畫圖工具動手在課本展示的一個銳角三角形的底邊上畫高,不出所料,學生很快就畫出來了。然而,在后面的練習環節中,同樣要求學生畫出指定底邊上的高,他們就出現了一些疑問:有的不知道要找對應的底;有的不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底,另一條直角邊就為高等。這類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是畫高的教學不夠扎實,教師沒有對一些特殊情況進行講解,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為此,筆者對畫高這個環節的教學進行了改善:利用白板功能,旋轉三角形使其呈現不同的擺放角度,讓學生說出三條邊分別對應的高,在學生掌握后再設計足夠的練習,使學生能熟練掌握,以至于達到正確運用。
三、在課堂實踐中注重生活情境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本就源于生活。教材對于本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情境來認識三角形,但是教材所給的情境圖是一幅長江大橋的圖片,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抽象和陌生,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人在充分結合教材意圖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創作,通過復習舊的知識來認識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課堂練習環節,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四個點,且有三個點在一條直線上,要求學生嘗試以其中任意三個點為頂點畫三角形。這個教學環節舒緩輕松,學生興趣濃厚,都積極主動地去畫和探索。筆者隨后拋出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三角形?建筑行業中有哪些地方會用到三角形?請搜集相關事例并加以闡述。”學生帶著問題在課下進行探究,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對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些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挑戰—成功—收獲”的探索過程中,鞏固并深化了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
綜上所述,要想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師需要通過“引—扶—放”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合作探究中充分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學會有目的、有規律地學習數學概念,掌握數學知識,這樣有利于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中感受、獲得作為一個探索者的成功和喜悅,從而增強其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