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際恩 唐正宇 呂儉平

摘? ? 要: 本文對邵陽縣白倉學區的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總結了校長、家長、學生和老師四類群體在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的了解度、興趣度、重要性、獲取途徑及促進方法等方面的特點,并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鄉鎮地區? ? 中小學? ? 優秀傳統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進一步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中。文件頒布五年了,當前鄉鎮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情況如何?表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進一步改善?本文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一、鄉鎮地區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調查
為了摸清當前鄉鎮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情況,2019年3—4月我們對邵陽縣白倉學區的8所學校分別進行了抽樣調查。樣本按照單位、身份、學校區域進行配比:(1)在單位分布上:小學238人,中學247人;(2)在身份分布上:行政管理人員17人,教師90人,學生303人,家長75人;(3)在學校區域分布上:鎮中學78人,鄉中學156人,鎮完小83人,片小117人,村小51人。調查對象包括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四類群體,綜合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與定量統計、定性分析法等多種調研方法,調查內容包括四類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興趣認同、重要性認識、獲取途徑及校園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促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共發放問卷52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485份,有效問卷比例為93.27%。經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將主要調查情況列表如下:
邵陽縣白倉學區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教育調查情況一覽表
二、鄉鎮地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特點與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聯系上表所列數據,分析鄉鎮地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呈現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興趣度與重要性認識上的特點與問題。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興趣度與重要性認識上的特點。
四類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度高、興趣大、認為很重要。面對問題“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嗎?”除了家長群體以外,校長、教師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都達到80%—90%,非常了解的占10%—20%。調研人群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率隨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群體的更替呈遞減狀態,教師群體中“了解”比例(“非常了解”和“了解”相加)為83%,學生群體“了解”比例(“很了解”和“一般”相加)大致齊平,為80%。因身份和職位的要求及時代趨勢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時代導向性要求決定的。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很大,喜歡的達到51%,非常喜歡的達到34%;學生喜歡的達到42%,相比教師來說,興趣度較低。學生中保持一般興趣的比例很高,達到51%,充分表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是很大。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上,總的來說,四類群體都認為比較重要。其中30%的教師認為重要,58%的教師認為非常重要。相比教師而言,27%的學生認為重要,只有15%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另外,我們還對家長與校長兩類群體進行了調查,絕大多數校長都認為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培養興趣愛好與提高精神素養上,其次是豐富日常生活。絕大多數家長認為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提高精神素養、豐富日常生活方面,其次是培養興趣愛好。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興趣度與重要性認識上,調查結果顯示,四類群體總體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高,比較有興趣,認識到重要性,比較重視,有著較高的情感認同度,充分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興趣度與重要性認識上的問題。
(1)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興趣,但興趣度較低,而且,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手段和方式不斷多樣化,人們可獲得的資訊越來越豐富。尤其網絡帶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平臺,比如微博、QQ、郵箱、微信,交流起來非常及時、便捷、高效,而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還是比較守舊的,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一些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度較低。外來文化新穎、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降低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上表所示,學生保持一般興趣的比例很高,達到51%,表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興趣,但興趣不濃厚。
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優秀傳統文化重要(“非常重要”和“重要”相加)的達42%,認為一般或不重要的達57%。跟興趣度較低有一定關系,主要還是認識不到位,學生沒有機會感受傳統文化的真正樂趣,沒有深刻認識到其重大意義。
(2)家長群體的了解度、興趣度較低。
如上表所示,家長群體“不了解”(“聽過但不了解”和“沒聽過”相加)比例達53%,其中選項“沒聽過”的比例達13%。家長群體“了解”(“非常了解”和“了解”相加)的比例達46%,校長、教師、學生的了解度分別達100%、83%、83%,相比相差大。與鄉鎮地區部分家長的職業有關,大部分是農民、手工業者、自由職業者,受到文化素質、學習時間等的限制。
從興趣度看,教師中有興趣的(“喜歡”與“非常喜歡”相加)達87%,但家長的興趣比例較低,占41%,“一般”和“沒興趣”相加達六成。部分家長可能朦朧地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對孩子很重要,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興趣度低。可見,校內校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比鮮明。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取途徑上的特點與問題。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取途徑上的特點。
從上表可知,調查的學生群體認為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很多,有網絡、電視、雜志、課外書、教師、長輩和朋友。其中認為來源于網絡的達66%,認為來源于電視的達46%,可見學生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主要來自現代媒體,尤其是網絡新媒體。傳統媒體是學生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途徑,其中認為來自課外書的占比達53%,來自教師傳授的占比為33%。教師傳授獲取途徑相比而言較低,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把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尤為必要。值得一提的是,家長認為優秀傳統文化獲取途徑除了上述以外,還有習俗,學生并未提及這種途徑。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取途徑上的問題。
學生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很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現代傳媒尤其是新媒體中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學生可能良莠不分,受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校園里、課堂上要加強相關指導,告訴學生正確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另外,學校應該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學生樂意接受的各種網絡新媒體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利用傳統媒體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相對減少,并且越來越少,尤其是習俗。因為社會發展變化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了,許多風俗習慣已經消失或改變,然而其中包含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來說相當陌生。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促進的方式方法呈現的特點與問題。
由上表可知,學生、校長和家長就促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自己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學生提出要加大宣傳力度,還提出一種自己喜歡的非常新穎方法——自拍節目,值得重視。絕大多數校長認為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促進的方式主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列入課程考核。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應舉辦一系列優秀傳統文化表演活動,開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欄,通過課堂傳授傳統文化。
這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設想很好,但是要真正落實不容易,落實之后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三、鄉鎮地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針對傳統文化校園教育呈現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通過查找文獻、實地考察,結合鄉鎮地區中小學實情,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
(一)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可以讓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學生家長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品質引導、塑造學生。比如學完了《弟子規》,老師要求學生向孔融學習,與老師、同學來往時學會禮讓;回到家里,家長要求孩子向孔融學習,與長輩、哥哥姐姐交往時學會禮讓。逐漸把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品質內化到學生骨子里,獲得一種好的反饋,從而養成習慣與形成良性循環。
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校園教育。利用微博、QQ、微信等網絡新媒體為載體,采用自拍自演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二)幫助家長提高認識,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度和興趣度。
家庭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果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多一些,有興趣一些,對其重要性有較深的認識,就會自覺地引導、督促孩子學習。
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宣講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邀請有時間的家長來聽,既可以加強家校溝通,又可以幫助提高家長的認識。
(三)正確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獲取途徑。
既要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又不能放棄傳統的媒體。在充分利用微信、QQ等現代新傳媒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注意引導。課外書、教師傳授、長輩、朋友,尤其習俗等傳統媒體不能丟,要加強利用,將新舊媒體有機結合。
(四)要將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到實處,并且保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編寫好一套實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用教材,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編寫鄉土教材。白倉鎮的“高蹺”是湖南省非遺,九公橋鎮的布袋戲是國家級非遺,可以編進鄉土教材。
2.建設好一批講授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隊伍。可以抽取一批語文教師、歷史教師進行專門培訓。
3.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地方中小學與地方高校實行聯動,資源共享,將教學研究與實踐充分結合。以課堂為教育主要陣地,同時采用講座、非遺傳承人表演、學生自拍自演等多種方式方法。
4.教育主管部門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將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納入目標考核,加強管理。
5.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建立聯動機制。學校里的校長、教師和學生要密切合作、同心同德。
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把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聯俊.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狀況調查[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4):40-41.
[2]趙天歌,王永宏.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問題及建議[J].經濟師,2019(5):197-198.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西部項目“方言與文化視域下邵陽布袋戲劇本整理和相關研究(18YBX 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