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生活化的角度論述小學美術樂趣美術教學的策略:在觀察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激發學生創作興趣、在體驗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調動學生創作激情、在營造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激活學生創作思維、在感悟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展示學生創作成果。
【關鍵詞】樂趣美術 生活教學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A-0034-02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藝術即經驗,教育即生活”,[1]表明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根與源,在學校美術教育中,教師需重視從生活的角度切入美術教學。在我省名師“樂趣美術”課堂構建的課題實驗項目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開展“樂趣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觀察生活之美、體驗生活之美、營造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從而激發創作興趣、調動創作激情、激活創作思維、分享創作樂趣,助力自身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生成。
一、在觀察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激發創作興趣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通過發揮美術特有的魅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美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如何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之美過程中激發內在的學習興趣,是美術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美術學科視覺性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從審美的視角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不斷積累最有表現力的生活素材,以點、線、面為支點,拓寬學生美術創作視野,激發學生創作興趣,讓課堂變得有趣有效。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認識身邊的樹》一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與家長利用課余時間一起去認識身邊生活中的樹,觸摸感受一下不同樹的樹皮、葉子的質感,觀察不同樹的形狀顏色以及樹干的生長規律、樹紋的排列方向,并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做好觀察記錄。經過認真觀察,學生在記錄中提到:楊樹的樹干有大小不一的斑點,松樹皮上排列著魚鱗似的花紋,水杉樹上有排列整齊的豎紋等。可見,深入生活、自然中去觀察樹木,才能感受到樹特有的英姿和魅力,才能區分出不同樹的種類、作用、特點。與此同時,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樹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收集不同樹形狀與色彩等素材,為“樹”的美術創作積淀構思,為課堂有效的教學做好準備。在課堂創作練習中,因有課前“樹的觀察”奠基,學生想法各異,迸發激情,有人用面表現粗糙的樹皮,有人用線表現樹挺拔的身姿,有人用點表現樹婆娑的葉子……
這一課例驗證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3]由此,在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之美,使學生在觀察與積累中激發創作興趣,為作品創作打好基礎。
二、在體驗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調動創作激情
杜威提出“從兒童自身的社會活動中學”[4],即“做中學”的教育主張。可見,在觀察生活之美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生活之美,是培養學生持久美術創作興趣的動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2]理念的體現。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與家長一道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的各方面,使學生能夠全方位體驗生活的美,如生活的色彩之美、生活的文化之美、事物的造型之美等。這樣的體驗是愉快的、有趣的,能直接給予學生靈感,激發學生創作激情,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樂趣教學”中想學、樂學,進而創作出富有生活氣息的作品。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神州風采》一課前,筆者先讓家長利用雙休日陪同學生調查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遺產的種類,通過觀察、動手體驗,初步掌握一種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玩法及了解背后隱藏的文化之美。其中,“建甌挑幡”調查小組,先了解“建甌挑幡”的文化故事背景,即民族英雄鄭成功招募抗清復明大軍,橫渡海峽收復臺灣,建寧府(今建甌)大州造船工匠紛紛應征入伍。收復臺灣戰役結束后,凱旋而歸的建甌將士將帶回的大旗高掛竹竿上,競相擎持,以示紀念,久而久之,該紀念方式便演化成“挑幡”活動。接著,該小組成員體驗了“挑幡”的制作工藝與玩法,與挑幡傳承藝人一起先將約10米長的筆直毛竹削去枝葉,晾干后整根竹子涂朱紅油漆,畫上各種吉祥圖案;竿頂扎上彩燈,彩燈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綢制成的六角寶塔,四周綴掛著數只小銅鈴,塔底順桿懸掛綿幡一幅,幡幅上繡有褒頌詞句。小組成員還在挑幡傳承藝人的指導下玩耍不同的套路,如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等。學生親身體驗“挑幡”的制作工藝后,在課堂上有了話語權,個個躍躍欲試,講著挑幡的故事,構思著挑幡的創作,作品中盡顯“肘擎中軍令、口挑百戰旗、鼻托乾坤棒、牙咬北海塔、腳踢西方柱”等多彩多姿的玩法。
這一課例顯示,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之美后,創作激情濃厚,信心滿滿,興味盎然,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應然而生。
三、在營造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激活創作思維
“美術課程標準修訂后的美術課程,要求由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入手開展教學。”[5]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之美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教材與課標新理念,運用已有的生活之美經驗,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把生活中的經驗素材應用于課堂學習中,完善教材生活資源不足的缺憾。利用不同生活素材營造不同的生活情境氛圍,能激起學生創作欲望,激活學生創作思維,讓學生在生動、豐富的情境中進行美的構思、美的想象、美的創作,在活躍的思維中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作品。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魔幻的顏色》一課,在學生懂得三原色可以調出千變萬化的顏色的知識后,筆者出示問題創設生活情境:這些變化的色彩在我們身邊能找到嗎?在自然中呢?學生依問題立即尋找身邊的用具、觀察教室的布置等,然后有學生說“筆盒的原色是紅色”,有學生說“路上的斑馬線是黑色和白色”,有學生說“向日葵的原色是黃色”,等等。正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體驗美而產生一定的積累,便能隨口說出許多生活中的顏色,營造豐富的生活情境。接著,筆者繼續以問題創設生活情境:生活中這些不同顏色的工具、學具、衣服、鞋帽等,按原色、間色、復色的順序排列,明度會有什么變化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拿著不同顏色的學具或根據身上衣服不同色彩按原色、間色、復色的順序上臺排列展示,直觀的色彩排列讓學生一眼就看出原色、間色、復色的明度變化,原色明度最亮,復色明度最暗,間色在中間。通過現場色彩情境的營造,自然過渡到畫面用色的教學:想讓畫面色調亮一些多用原色,想讓畫面灰暗一些則多用復色。延伸至生活中的色彩運用,例如家居布置、用具選擇、衣著搭配等,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營造生活之美,讓學生在美的氛圍、美的情境中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進而調動想象創造力,活化創作思維。
四、在感悟生活之美的樂趣學習中分享創作成果
“如果美術活動本身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使他們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功感,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項活動。”[6]可見,在學生保持濃厚的創作興趣與活躍的思維基礎上,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素材相聯系,讓學生把生活中感悟到的素材運用于美術創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線條》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所見的線條種類,賞析生活中線條的動、靜之感。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只羅列出一些常見的線條,如電話線、斑馬線、衣服的條紋、作業本的橫線等。此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先播放了一些線條的圖片,如弧線、波浪線、螺旋線、連點線、毛糙線、零亂線等,補充了學生關于線條類型的認知;進而播放了設計師與畫家進行條線作品設計或創作的視頻,生動的畫面與創作過程,讓學生深深感悟到設計師與畫家的作品是源于生活中線的疏密、粗細、長短等有規律的排列組合,同一物體或題材的不同線條的運用中,會使作品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因有所頓悟,學生總結線的變化組合規律,結合自己的性格選擇不同種類的線,通過組合排列進行物品裝飾或畫面創作。在全員作品展示中,學生分享成果、分享著創作的樂趣,形成一種樂學的氛圍。
生活的美需要用眼去發現,更要用心去感悟。通過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之美,獲得創造靈感,最終形成藝術成果,便能使其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分享創作成果的樂趣,進而保持對美術的持久興趣。
總而言之,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源泉,美術教師應從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學,同時注重將生活化的教學樂趣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勤于觀察,收集與積累美的素材,還要引導學生把美術與生活之美的觀察體驗聯系起來,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創作思維,使其把積累的素材運用于美術創作中,最終在生活之美的創作體驗中收獲生活樂趣美術創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參考文獻】
[1](美)杜威.藝術即經驗[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蘇)В.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王義高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趙秀福.杜威實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6
[5]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6]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18年開放課題暨福建省名師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樂趣美術課堂構建探究”(課題編號:MSX18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楊榮(1973— ),福建建甌人,高級教師,福建省小學名師培養對象,福建省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南平市名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