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徐倩 施春娜 馬紅映



[摘要] 目的 探討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且符合出院標準處于COPD臨床穩定期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出院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出院前常規護理健康宣教、出院后門診復診健康宣教和定期電話隨訪。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為期12個月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1年后COPD知識量表評分、CAT量表評分及1年內急性發作次數。 結果 兩組干預1年后COPD知識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實驗組較對照組評分更高(P<0.05);兩組干預1年后CAT評分均優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1年內急性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 結論 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從而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33-016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PD club health education model on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table COPD hospitalized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an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discharge standard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discharge,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before discharge, health education in outpatient clinics after discharge and regular telephone follow-up visi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OPD club health educ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for 12-month. The scores of COPD knowledge scale, cat scale and the times of acute attack in one yea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score of COPD knowledge scal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ne year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one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CA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and the sco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umber of acute attack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in one year (P<0.05). Conclusion COPD club health education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knowledge level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reduce the number of acute attacks, thereby reduc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Health 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可預防、可治療的呼吸道疾病,其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1]。據2015年全世界疾病負擔數顯示,有1.74億人口患有此類疾病,疾病負擔高達3.84億,估計當年全球有320余萬人死于COPD[2-3]。經初步統計,我國約有1億人患有COPD,40歲以上人口占比由原來的8.2%(2002年~2004年)增長為13.7%(2012年~2015年)[4]。COPD占我國疾病死因的第3位,總體疾病負擔占第2位[5],但相較于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社會各界對COPD的認知和關注度明顯不足。慢阻肺病程長,當患者處于臨床穩定期[7]時,可在家庭和社區休養,降低醫療成本[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全球策略(2017)》指出,通過加強對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減少急性發作風險,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搭建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平臺,采用會員制集中管理,組織專家定期授課,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方式,探討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對COPD患者相關知識掌握、生活質量及急性發作次數的影響,為改善COPD患者健康教育現狀和綜合干預策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且符合出院標準處于COPD穩定期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出院先后順序,將先出院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后出院的5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納入標準:①符合201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阻肺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8],經醫生診斷為穩定期慢阻肺的患者;②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③居住在本市,能參加俱樂部活動者。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史及意識障礙、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②合并癌癥、肺結核者。本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審查。本次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出院前常規健康宣教、門診復診宣教及定期電話隨訪。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為期12個月的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2.1 成立COPD健康教育俱樂部? 俱樂部采用會員制方式統一管理,由本院慢病護理學組組織,呼吸科、心內科、康復科、營養科、心理科、中醫科主治醫師各1名和呼吸內科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士等10人組成俱樂部講師團隊,另外6名呼吸內科醫務人員協助開展俱樂部日常工作,護士長擔任組長,并設立秘書1名。組長主要負責人員協調、質量監督,秘書負責資料整理、制定俱樂部活動表,醫師主要負責參與實施健康教育計劃、解答疑難問題、開展健康講座。主管護師主要負責健康俱樂部和電話隨訪的具體工作,包括選擇研究對象、建立個人檔案、發放健康資料、解答微信群和電話熱線問題、通知患者、健康宣教、指導用藥、指導肺呼吸鍛煉等。
1.2.2 運行方式和活動項目? ①俱樂部活動場所:活動場所固定在健康教育活動室,宣教室配有投影儀、電腦、活動黑板、宣傳欄等;②建立會員檔案:檔案內容包括會員基本信息、疾病診斷、病程、吸煙史、日常飲食運動習慣、聯系方式、就診情況登記等,并建立會員號,同時發放會員手冊,手冊內容包括活動計劃、課程表、參加活動情況記錄表、咨詢專線電話等;③建立電話服務熱線和微信群,提供COPD相關知識及用藥咨詢、復診預約、定期電話回訪、俱樂部活動通知等;④活動時間:連續干預12個月,每月第1周周六上午9:00~11:00開展健康教育俱樂部活動。活動形式:健康講座、專家咨詢、病友交流、健身操運動、游戲活動等,讓患者參與其中,在游戲中獲取COPD知識,規范自我管理。講座內容:疾病基本知識、藥物治療、肺康復鍛煉、飲食營養、心理健康教育、并發癥預防、疾病自我監測等;⑤會員評優活動:根據參與積極性對俱樂部會員實行評優活動,優秀者可獲得相應活動獎勵,如評分前5名可享受免費肺功能檢查等,促進患者積極性。
1.2.3 健康教育內容和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以COPD俱樂部形式對50例實驗組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采用集中授課方式,地點固定于醫院健康教育活動室,1次/月,共12次課程,每次課時2 h,課前室內健身操0.5 h,其中1 h用于專家授課或演示吸入劑使用方法、呼吸操方法等,課后咨詢、討論或病友交流0.5 h。每次課前為會員發放當日講課資料和健康手冊,以便于學員復習和保存有關資料,健康教育手冊主要內容包括《COPD發病病因和誘因》、《定量吸入劑的應用及注意事項》、《肺康復鍛煉的方法》、《家庭氧療》、《慢病患者的營養知識》、《慢病患者的心理調節》、《病情監測》等。
1.3 評價指標
1.3.1 COPD知識量表評分? 參考COPD知識認知相關研究文獻[9],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設計知識調查問卷,內容包括COPD相關知識、藥物治療、并發癥預防、康復鍛煉、飲食健康、運動健康、心理健康等相關知識,共25題,每題回答正確為4分,回答錯誤為0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COPD相關知識掌握越好。
1.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測試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呼吸問卷? CAT共包括8個問題,涵蓋患者癥狀、活動能力、睡眠、心理和社會影響等方面,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對每個項目做出相應評分(0~5分,每條項目相加得出總分,其得分范圍為0~40分。0~10分為生活受輕度影響,11~20分為生活受中度影響,21~30分為生活受重度影響,31~40分為生活受極重度影響[10]。上述問卷,實驗組在會員入會及課程結束時,由小組成員進行現場發放;對照組在患者出院當日和隨訪1年后復診時,由小組成員現場發放。采用統一指導語言,盡量讓患者自行填寫,如自行填寫困難,則由小組成員解釋后代為填寫,當場收回,回收率為100%。
1.3.3 干預1年內急性發作次數? 記錄干預1年內COPD患者急性發作的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COPD知識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COPD知識量表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1年后實驗組COPD知識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CAT評分分級及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CAT評分分級及平均得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1年后實驗組CAT分級生活受影響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CAT平均得分均有下降,但實驗組CAT平均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2.3 兩組干預前后急性發作次數比較
兩組干預前急性發作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實驗組急性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COPD俱樂部能有效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國內多項研究顯示慢阻肺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和自我管理水平不高,如張紅等[11]研究結果顯示,我國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下水平,自理行為較差,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干預前患者COPD知識掌握情況不到總成績的一半,因此,需要研究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本文通過俱樂部的形式,對COPD患者進行持續、有效、面對面的健康教育,提高了COPD患者的知識水平,并對自身行為進行干預,從而減少各種不良習慣的發生。患者由于受年齡、視力、文化程度等影響,不能快捷地獲取網上及宣傳資料的疾病信息,疾病信息來源較少,超過90%的COPD患者疾病信息主要來自于醫務人員[12],但醫務人員受各種原因限制,不可能逐一與患者深入宣教。COPD俱樂部的建立,為患者提供一個深入及個性化健康教育平臺,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要,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同時通過面對面、手把手的示范及指導,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增加醫患互動,不僅能促進醫患關系,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還能使教學效果得到及時反饋,醫護人員通過得到的反饋進一步改善和調整干預方案,促進干預效果。同伴間的交流更具說服力,邀請自我管理較好的患者與其他患者進行交流,分享個人經驗,以此促進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換,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水平。
COPD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13],COPD俱樂部能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程恒金等[14]研究認為自我管理干預不僅能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還能減少患者急性發作次數及再入院次數,是一種有效的慢病管理方式,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廖潔梅等[15]研究認為,自我管理可以提高COPD患者緊急自救、正確用藥的能力,提高患者戒煙控酒、按時復診、合理飲食、肺康復訓練的依從性,通過以上機制可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減少疾病復發,改善不良心理反應的目的。以COPD俱樂部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是一種綜合診治方法,為患者提供飲食營養、康復運動、藥物應用、戒煙等多方面的診療指導和健康宣教。在俱樂部呼吸內科、心內科、營養科、康復科及心理科專家的指導下,大部分COPD患者做到了長期、規律、正確應用吸入藥物、定期檢測肺功能、保持輕松愉快心態、每天堅持肺功能康復鍛煉,患者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COPD俱樂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COPD患者常伴有胸悶、氣喘、咳嗽、咳痰等癥狀,由于病程漫長、遷延不愈,反復發作,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能力,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16],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COPD穩定期患者在家庭中康復,主要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17]。COPD俱樂部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藥物治療、運動鍛煉、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藥物吸入依從性,明顯改善肺功能。通過飲食指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改善,提升了生活質量[18-20]。俱樂部是在慢病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基于醫患合作形成的管理模式,已有研究表明,在慢病管理中建立高血壓俱樂部,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1]。通過俱樂部的形式,加上微信、手機等互聯網手段的運用,為患者提供了科學、連續的健康護理。本研究顯示,通過1年俱樂部形式的健康教育,患者呼吸困難程度有所減輕,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1年內急性發作次數下降,說明通過俱樂部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減輕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健康教育模式。
綜合上述,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覆蓋面廣、知識面廣、服務理念新、滿足個體化需求的特點,同時俱樂部參與對象可由住院患者擴展到社區、門診及患者家屬等。COPD俱樂部健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從而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住院次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和社會壓力,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干預方式,可行性較強,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2] Theo Vos,Christine Allen,Megha Arora,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 Lancet,2016,388(10053):1545-1602.
[3] Soriano JB,Abajobir AA,Abate KH,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eaths, prevalence,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asthma,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2017,5(9):691.
[4] Wang C,Xu J,Yang L,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2018,391(10131):1706-1717.
[5] 王秀峰,楊汀,王辰. 以慢性呼吸疾病為切入點建立慢性病整合型分級診療新模式[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7,25(1):1-3.
[6] 邢宇航,沈霞,鄒繼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區支持性干預及健康管理研究進展[J]. 護理管理雜志,2013, 13(8):558-560.
[7] 張洪春,晁恩祥. 調補肺腎膠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研究[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53-55.
[8]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9] 黃仕明,袁莉,李江旭,等. COPD患者疾病知識認知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4):124-125.
[10] 柳濤,蔡柏薔. 一種新型的生活質量評估問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0, 32(2):234-237.
[11] 張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
[12] 何權瀛,周新,謝燦茂,等. 從國內部分城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診治現狀看健康教育管理的必要性[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17(5):441-443.
[13] 羅倩,王連紅,韓碟,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識-態度-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8,17(6):552-556.
[14] 程恒金,周慧潔,李恩慈,等. 自我管理干預對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衛生服務利用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5):658-662.
[15] 廖潔梅,林雪連,陳海容. 自我管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16, 13(19):79-82.
[16] 徐靈彬,馬苗,孫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穩定期健康相關生活治療評價[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 34(9):972-975.
[17] 蘇寧,張謹超,殷紅晶,等. 手機APP聯合微信群在老年COPD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5):572-576.
[18] 馬莉.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作用探討[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7):9-10.
[19] 李海燕,韓利花,尤舒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護理自我管方式對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4):37-38.
[20] 程恒金,周慧潔,李恩慈,等. 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研究[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2):156-160.
[21] 王海燕,盧紅建,李曉平,等. 高血壓俱樂部模式的實施及護理干預的體會[J]. 實用老年醫學,2015,(12):1051-1052.
(收稿日期: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