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筱懿
摘要:為了改善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效果,運用“生態課堂”的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深入調研與分析,以此探索生態課堂學習理念下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式的四個轉變。
關鍵詞:生態課堂;感性理性;主動;發散;多元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39-01
一、引言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需求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生態課堂,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個性,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積極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音樂課的實踐與研究中,引入“生態課堂學習”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激發樂于教、樂于學的積極情態,還課堂于學生。
二、知識解構轉向音樂欣賞:感性——理性
音樂是美的,而抽象的音樂知識卻很枯燥,傳統的教學順序是先學習知識,后接觸音樂,學生必然興致不高。其實我們平時欣賞音樂并不會過多關注其中含有哪些音樂知識,更多的是感性的感知音樂,因此將知識結構放在音樂欣賞之后,融入美妙的音符中,再進行理性的學習會更順其自然,有時甚至不需要大量時間的基礎知識教學,學生已然能自然的領悟。
案例: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亞非拉掠影》第一課時,以表現與歌唱《櫻子勘為主。《櫻花》是一首日本民族音樂特色濃厚的歌曲,旋律以日本的都節調式創作而成,尾音常落于fa、si,一字一音,這是歌曲的基礎音樂知識點。歌曲生動的描繪了日本人民珍愛櫻花,趁三月春光結伴前往山陵園圃觀賞的喜悅心情和生活逸趣。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切的感受歌曲傳達的意境,我采用從面——點、從感性——理性的教學方式。從塑造暮春三月櫻花漫天的音樂場景到整體感受音樂傳達的情感,然后在音樂場景中演唱歌曲,體會音樂旋律的美,在學生們已經從歌曲中感受櫻花之美時,我以設問的方式提問“你覺得這首歌曲具有那個國家的音樂風格?為什么?”,引導學生從感性感知到理性思考,從整體感受音樂到細致分析音樂知識,學生能夠順其自然的樂于去思考、去反問、去探究,去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創作手法、特點等。
三、教師傳授轉向學生演繹:被動——主動
音樂課堂中歌唱課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唱學生跟為主,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主動的把歌曲進行重難點的分解,學生被動的學唱,即使是優美的旋律,被“肢解竺之后也難有美感可言。其實現在的學生音樂底蘊比較厚實,很多歌曲已經耳熟能詳,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課堂指導之下,運用相應的音樂知識完整的演繹作品,主動的感受音樂作品,自己去挖掘作品的內涵、去理解作品傳達的意義、有情感的演繹作品,變被動為主動,學生能更切合自身特點的去感受音樂傳達的價值觀。
案例七年級上第四單元《奧運之聲》第一課時《我和你》,這首歌曲學生在老師還沒授課前基本已經很熟悉了,更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備課前已經預設按傳統教學方式教唱《我和你》不適和當下的學生,對于學生已經耳熟能詳的歌曲被動的教唱,學生興趣度肯定不高。因此我在課前準備下了功夫,提前讓學生搜索有關《我和你》的創作背景、創作特點、作品分析、情感導向等多方位探究,學生主動先對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挖掘作品,依據自己音樂知識面去補充、擴充,然后分組進行合作展示演繹音樂作品,還課堂于學生,通過自導自演的方式,學生興趣濃厚,研討氛圍濃烈,音樂實踐也更豐富、更立體、更具有學生的自我風格,切合學生學習的渴求!
四、照搬教材轉向廣集素材:照本宣科——因“人”制宜
教材是課堂之“本”,但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我們改變不了教材,那么就需充實大量的真實音樂素材。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歌曲,讓他們自由地唱出心中所想。教材僅僅是一個輔助,過多關注教材中歌曲的“教育性”,一定程度會降低學生對音樂的向往的。因此以課本教材為主線條,依托現代多媒體手段,從學生角度出發,多元擴充音樂素材。如展現愛國情感的《共和國之戀》、以花為題的《茉莉花》等,學生對這些主題比較感興趣,自身也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儲備量,因此以課題展現的主題為中心點進行發散性擴充,學生自主拓展音樂素材,多元整合素材,不局限于課本單一的教材,學生學有興致、唱有所感!
五、單線流程轉向多元互生:單——多元
音樂是豐富多彩的,課堂也應當多元發展,單一的流程必然遏制藝術的傳遞。作為教師,可以跳出師生的對立身份,跳出教學進度的束縛,亦師亦友,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以情感教學為主線,或以學生的音樂實踐為主導,或以多角度音樂鑒賞整合為主體,音樂課堂在多元的教學流程中讓學生在音樂中徜徉,不知不覺,他們會學到很多,感受更深,探究更有效。
在“生態課堂學習”理念的指導下,真實的音樂課堂其實就應該是這樣,將“生態”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并應用到課堂當中,通過變革課堂教學的方式與內容,逐漸改變認識,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音樂修養,讓學生真正愿意學習音樂,形成真正的生態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