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注重教師與學生良性互動的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了顛倒,將知識的教授與知識的內化兩個階段進行了完美地翻轉。本文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重點探討了翻轉課堂在本專業外國文學課程實施中的前期分析,包括外國文學課程的需求、教學實驗對象的選取、學習者、學習者的學習看法、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環境、教學實驗內容等方面。基于此,才能更好地開展外國文學翻轉課堂的實施與評價。
關鍵詞:外國文學;翻轉課堂;前期分析
一、外國文學課程需求分析
通過對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進行分析,可以明確外國文學課程既是該專業的基礎課程又是核心課程。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可以掌握外國文學的基礎知識概念、文學史發展脈絡、經典作家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及文學史地位,增強閱讀理解、鑒賞評價外國文學作品和現象的能力,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在中西方文學關系中理解文學的深刻內涵和審美文化的共同尺度。
二、實驗對象的選取
本次實驗以2019至2020學年第一學期漢語言文學專業三年級一、二班的92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目前為止,92名學生還未學習《外國文學史》(上冊)“歐美文學上編”中的“第二章‘中世紀文學和第三章‘文藝復習時期文學”,所以每個學生處在同步學習的起點。本次外國文學翻轉課堂的具體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共6個學時,采用的都是同一任課老師教授同一門課的授課方式。在具體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既要從過程也要從結果這兩個方面并結合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行為的變化而展開實證研究。
開展教學實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內容,重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中世紀文學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形成、發展、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以及每個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家與作品。實驗開展之前,首先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課后作業、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等方式對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有一個清晰直觀地認識與了解;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地分組,確保每組有一位基礎良好、有擔當、有責任意識的學生擔任組長的角色。怎樣判斷教學的效果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知識的掌握、技能的提升是最基本的判斷,還要看到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實驗結束之后,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總結學生在實施翻轉課堂前后的一些對比和變化。
三、學習者分析
本次翻轉課堂的教學實驗在上課的過程中進行,實驗的對象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三年級一、二班的92名學生。
通過前期調查問卷的分析與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們非常喜歡外國文學這門課程。76%的學生認為外國文學課是有趣的,79%的學生對外國文學比較感興趣,但只有7%的學生對自己的外國文學學習滿意。具體的原因可能如下:第一,外國文學課時量較少,抑或課程的安排不夠科學合理。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外國文學課程分為上、下兩個學期,總學時為64,學分為4,每周只有2個學時的外國文學課,課時量較小,引不起學生足夠地重視;第二,教學手段相較于其他學校較為落后,教學理念陳舊且更新緩慢,相關的教學研討、教學培訓比較少,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第三,學生的學習資料匱乏,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死板僵化,課后沒有進行有效地復習與預習,課下不具備獨立思考與研究的能力。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學生對外國文學學習的認同度、滿意度較低,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怎樣積極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這需要學校、教師、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教師課堂的教授過程是其中重要性的一環。
通過調查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學生希望通過老師的講解來獲取新的學習知識,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自己探究或者是和同學展開討論,這清晰地說明了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性和熱情性是非常高的。應該說超過69%的學生都肯定教師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學生們普遍認為教師的講解有利于他們學習新的知識,他們希望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主導的作用。
四、學生對傳統課堂的一些看法
(一)對外國文學課程的看法
調查問卷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生們普遍喜歡和欣賞外國文學這門課程,這當然與課程的性質和學習內容有著必然的關系。76%的學生認為外國文學課是有趣的,79%的學生對外國文學比較感興趣,但只有7%的學生對自己的外國文學學習滿意,82%的學生對自己的外國文學成績一般滿意。以上數據說明外國文學課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與欣賞,大部分同學對它充滿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生比較擔心的是如何積極有效地去學習這門課程,這也是我們后續教學實驗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對教學內容的看法
在教學內容講授的具體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于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都能進行積極地思考與回答,但仍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進行積極地思考。這說明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所以部分學生并未完全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作為一名優秀而又專業的外國文學教師,要常學常新,積極地發揮好主觀能動性,不斷地豐富與完善教學內容,要運用現代化、多樣化、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任務的設置上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必要時可進行分層次教學。
學生在課堂中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于課堂討論的看法以及學生處理學習困難的方式方法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發。在外國文學課堂上,68%的學生能大部分掌握所學習的知識,更有8%的學生能夠掌握學習的知識,當然仍有24%的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這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顧及所有學生的層次與水平,要進行層次化、精細化的教學任務設計。在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的指引下,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才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和發展訴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目的。
(三)對于學習評價方式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使學生很不滿意,3%的學生選擇的是“學生互評”,5%的學生選擇的是“教師評價”,10%的學生選擇的是“自主評價”,但有82%的學生選擇的是“多種評價方式結合”。基于此,傳統的這些評價方式如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或者自主評價已經略顯陳舊而且不被學生所接受,應該采取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需求。
五、學習環境分析
此次開展的外國文學翻轉課堂的教學實驗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可以自由地使用該校的多媒體教室開展和實施教學實驗。該校是一所獨立的高等教育學校,教學環境優美,教學條件良好,教學設施齊全。通過對全班同學的訪談,班中每位同學的宿舍都配備有1臺或2臺以上的電腦,學生在宿舍可以自由地上網、在課余可以進行自主地學習。在后期外國文學翻轉課堂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離家近的同學可以在家中學習,剩余的同學可以在宿舍學習,知識的內化過程可以在教室中展開。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濃厚的育人氛圍為此次教學實驗的展開和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教學內容分析
站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理性地思考,中世紀文學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特點十分明顯:第一,課程性質既屬于專業基礎課程又屬于專業核心課程;第二,教學的歷史維度和內容廣博,屬于面向大三年級、有一定難度的課程,例如第二章中世紀文學,橫跨的時間維度接近1000年,屬于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氛圍下的文學史發展的過程;第三,對應新國標的要求,課時已經進行了大幅度地壓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中世紀文學和文藝復習時期文學講“全”而又講“深”,這是值得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第四,因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所以學生的前期基礎與掌握程度差距很大、素質不一,怎樣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進行授課,需要教師前期合理地規劃與安排;第五,當代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缺失現象嚴重,課堂教學怎樣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熱情,怎樣使學生重拾外國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從以上五點來看,要充分發揮好翻轉課堂的教學優勢,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教學材料和教學PPT要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文本情景進行具體地展示,利用豐富化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用充分的交流和溝通以及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材施教。
七、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通過調查法和訪談法了解到90%以上的教師對于word、excel、ppt等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能力已達到十分嫻熟的程度。絕大多數的教師已完全具備基本的教學軟件辦公能力,都能夠使用現代化、信息化的多媒體進行教學。這些完備的條件,為開展外國文學翻轉課堂的教學實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教學實驗所處的學校環境來看,學校教學樓的每一個教室都配備有專業的多媒體教學平臺。每一位教室都擁有自己的電腦,學校還配備有系統化的計算機網絡教室。在教學實驗實施的過程中,萬一有的學生的宿舍中沒有電腦和網絡,可以到學校的計算機網絡教室進行學習。這些都為翻轉課堂在外國文學課程中的真正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結論
本文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對外國文學翻轉課堂實施進行了具體的前期分析與研究,外國文學翻轉課堂在實施之前,既要明確這門課程的具體需求,同時又要選取合理的教學實驗對象;既要對學習者有一個深入地了解,又要調研清楚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具體看法;既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明確地判斷,又要設置好具體的實驗內容。只要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外國文學翻轉課堂的實施與研究。
參考文獻:
[1]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1).
[2]倪娜.翻轉課堂在農村小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3]韓悅,張鳳杰.翻轉課堂在“俄羅斯文學”課程中的實施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