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力學課程是工科院系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它的理論體系、思維方法都很嚴密,系統(tǒng)性強,學生的用不同的定理、定律、方法,使學生學會不同角度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層面的信息,以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證明,適時的運用這種方法,有效增強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拓性。
【關鍵詞】力學課程;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42;TB30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1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53
0 引言
力學課程作為大學工科院校的專業(yè)必修課程,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工程理念,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和提高工程師的綜合素質(zhì)。當前教育界也在呼吁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面對越來越減少的課時和“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的需求[1],迫切需要教師快速適應教育形式的發(fā)展,從有傳授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轉(zhuǎn)向重視學生工程素質(zhì)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具體問題是,學生不主動思考,僅限于接受知識,看例題解答習題,知識應用很機械,稍改變邊界條件就出問題,不會綜合運用所學力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工程素質(zhì)等已引起了力學教育工作者的思考[2]。力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是指根據(jù)已知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和知識系統(tǒng)去探求解題的不同思路[3]。一題多解能揭示基本概念所延伸的基本技巧,使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從表面看似不相關的定理、核心知識點及解題步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靈敏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5]。筆者以教材中的一道習題的求解問題為例,歸納總結(jié)不同求解方法的原理、核心知識點和解題步驟,深刻理解各種理論方法的內(nèi)容、應用條件、應用場合和特點,從而深化、活化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問題和解法
1.1 問題示例
如圖1所示,梁BD為剛體,桿1、桿2與桿3的材料與橫截面面積相同,在梁BD的中心C,承受鉛垂載荷F作用,計算C點的水平與鉛垂位移。已知載荷F=20KN,各桿的橫截面面積A=100m2,彈性模量E=200GPa,梁長l=1000mm。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難點體現(xiàn)在對于這種桿系,不理解桿的伸長量與位移之間的關系,不會畫桿系的位移。
1.2 利用威利奧特圖解法
將圖1所示的結(jié)構(gòu)的三根桿截斷,軸力分別為FN1,F(xiàn)N2,F(xiàn)N3,如圖2。利用平衡條件
∑Fx=0,F(xiàn)N2cos45°=0
∑MB=0,F(xiàn)N3l-■F=0
∑Fy=0,F(xiàn)N1+F3+FN2sin45°-F=0
可得各桿的軸力
FN1=10KN;FN2=0;FN3=10KN
因桿2不受力,所以在外力F作用下,桿2不變形,只是隨桿1、3的變形而繞鉸接點E做剛體轉(zhuǎn)動,使點B移動到點B',如圖3,桿1和桿3的軸力相等,所以它們的伸長也相同。由胡克定律有:
ΔL1=ΔL3=■=5×10-4m
變形后,剛性梁的新位置B'D'也就確定了,從而力F的作用點C的新位置C'也可確定,嚴格地說,點應該是以點E為圓心,以桿2即EB為半徑劃圓弧,與以點A為圓心,以桿1變形后的長度及AB1為半徑劃圓弧的交點,但由于是小變形,應用威利奧特圖解法,點可由過點B作EB的垂線,與過點B1作AB1的垂線,兩垂線的交點便確定了點B',如圖3。由圖中的集合關系可知,點B的鉛垂位移BB1等于其水平位移B1B',等于桿1的拉伸變形Δl1,由于剛性梁BD因桿1和桿3的變形只作剛體平移,所以力F的作用點C的鉛垂位移和水平位移與點B相同,即
ΔCx=Δl1=0.5mm(→)
ΔCy=Δl1=0.5mm(↓)
1.3 利用功能轉(zhuǎn)換原理
設在外力F作用下,力F的作用點的鉛垂位移為ΔCy,則外力作功為
W=■FΔCy
在求出三根桿的內(nèi)力后,如圖3所示結(jié)構(gòu)的應變能為
Vt=∑■=■+■=■×2=■
根據(jù)功能轉(zhuǎn)換原理,有
W=Vt,■FΔCy=■
所以力F的作用點C的鉛垂位移為
ΔCy=■=■=5×10-4m
力F的作用點C的水平位移與鉛垂位移相等,其分析與解法相同。
2 課堂效果評價
課堂教授兩種方法以后,提示大家這類題目還有更多的解題思路,例如卡式第二定理法,基于虛位移原理的能量法來計算桿系結(jié)構(gòu)位移計算;例如單位力法,作為能量法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單位力法主要用于求解線彈性位移;例如在能量法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單位力法推導出摩爾積分法,本題作為小變形的線彈性桿系結(jié)構(gòu),能否應用等等。
學生的反饋很好,很多同學重新返回到知識點章節(jié),主動學習,尋找解決辦法。問題解決了,知識點掌握了,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也深刻理解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主動學習思考了。
3 結(jié)語
本文以工程力學教材習題中的一道習題為例,給大家講述了一題多解的教學方法,歸納總結(jié)了威力奧特圖解法,功能轉(zhuǎn)換原理,并引導學生嘗試了卡式定理、單位力法等多種求解方法的原理,涉及了力學課程中多個知識點,小變形放大圖、以切代弧、內(nèi)力計算、胡克定律、應變能和能量原理等。通過一題多解,學生能主動去學習,思考應用已學的力學知識解決同一個問題,把各章節(jié)學到的零散的、互不相關的知識點,通過思考、應用,把握各方面知識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一題多解能夠打破學生平時解題形成的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余志紅.教學與科研結(jié)合的力學課程的設計探索[J].科技視界,2019(6):32-34.
[3]張淑芬,梁斌,楊民獻.力學課程教學應突出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91-93.
[4]蔡傳國.本科力學實驗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方法探索[J].力學與實踐,2013(6):95-96.
[5]孫訓芳,方孝淑,關來泰.材料力學(I)[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6]曲艷東,賈艷東,孔祥清,等.材料力學一題多解談創(chuàng)新[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單輝祖,謝傳峰.工程力學(靜力學與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