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錦梅
【摘 要】為了音樂教學的長足發展,音樂課程應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幫助學生運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提升專業能力。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20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96
Discussion on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Senior High School
YUAN Jin-mei
(Ningxia Yucai Middle School,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music teaching, music curriculu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rtistic practice as a basic way for students to obtain music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o learn mu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so as to help studen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in the form of music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Music class; Teaching mode; Discussion
在新課改實驗中,音樂課程更重視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實踐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互動,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幫助學生運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提升專業能力。
1 “小課”與“大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小課”與“大課”相結合教學的模式,直接避免了我校師資短缺問題,避免了同一教學任務多次授課。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間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加深理解反復鞏固。所以這兩門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在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實驗中,我們先是將學生按班級劃分、組成一個大組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為最基礎的樂理知識,然后又在此基礎上將學得比較好的學生以10人左右為一組采取小組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效果很明顯。而在器樂和聲樂課的實驗教學中,我們又采用了小課教學,如在講授蒙古族音樂風格時就將正在學習《牧民新歌》的幾位學生安排在同一節課、組成了一個小組進行授課,小組授課的目的是節省課時量,對同時吹奏《牧民新歌》幾位學生集中在一起共同分析和聆聽樂曲《牧民新歌》所表達的內涵:如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了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片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牧民新時期的精神風貌。樂曲分為五段:第一段引子自由抒展,展現出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畫面,優美的旋律充滿了蓬勃激越之情,非常動人。第二段慢板,是樂曲主題,表現了牧民悠然騎在緩行的馬上,時而明朗甜美,時而低回內在,時而又激動熱情地歌唱生活,贊美家鄉第三段小快板,是以跳蕩地吐音描繪牧民策馬馳騁時蹄聲嗒嗒的歡樂情景。第四段自豪的行板,展示牧民對新生活的贊美與草原的眷戀。第五段結束段,情緒更為熱烈,形成萬馬奔騰嘶鳴聲聲的氣氛,主音又是在小快板轉調之后回落在羽凋式,使全曲有很強的終止感。學生了解和掌握了作品的風格特點后,再課下進行過程性練習,一周后教師再分別進行個別授課,這種授課模式節約了時間,避免了同一問題多次授課。
2 “個別課”與“小組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個別課”有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但缺點是需要大量教學時間,“個別課”教學中,實驗教師們采取“個別課”和“小組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就大不相同。本著這一教學理念和結合本校實際校情,這種“小組課”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聲樂課、器樂課。高一年級音樂特長生實施一對一教學顯然是課時的浪費,也是同一教學內容重復講解,不利于音樂課堂質量的提升。我校吹奏樂器的教師積極主動進行實驗研究,對高一年級音樂特長生實驗小組課與大課教學模式相結合,由于高一年級基礎薄弱、這就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要從最基本的氣息、手型、嘴型和發音開始系統學習。他們在教學中把這幾項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利用“大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分別將高一年級學習吹奏的學生集中在一間大教室進行集體授課,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以往一對一教學時同一教學內容多次講解,節約了課時、為以后學生的專業發展奠定了時間基礎。這種“大課”教學模式不僅節約了課時,有效利用教學資源、還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對比與競爭相互發現問題同時提高。在以往的教學中氣息和手型的講授需要一周時間,采用“大課”教學模式后僅一節課時間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在實施“小組課”和“大課”聲樂訓練中,凸顯出部分學生在“小組課”的個性化,這部分學生在“小組課”上脫穎而出,個人的聲樂基礎,聲音表現力,接受能力完全達到“個別課”的要求,這種學生表現必須有足夠的課時保證他們的訓練,加強聲樂技巧的訓練。
3 所取得的效果
3.1 提高了課堂實效
通過有效運用兩種教學模式,避免了以往同一問題多次講授,節約了師資資源、節約了課時,明顯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同時教師又分別進行了《如何上好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策略》專題講座,針對學生就如何上好欣賞課展開了講解,并從兩個方面針對中學生做了具體說明,指出要用不同的方法,講授不同難度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進行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的訓練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講解中有理論、有課堂實例,讓學生從中體會并欣賞音樂課。如:執教基本樂理的三位實驗教師利用教研組活動和上班時間反復討論、研究教材,認真分析教材并結合本學校實際整理出一本校本教材,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縮小了學生學習差距
“小課”與“大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個別課”與“小組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無形中增強了教師的凝聚力。在教學中將學生按基礎重新劃分小組,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材與高考將各自教學步驟仔細研究分為幾個模塊,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水平,縮小了學生的學習差距,使以前學習較差的學生重新煥發出熱愛音樂、熱愛學習的新氣象。
3.3 規范了我校音樂培養模式
學校根據我校實際校情使我校藝術教育教學培養模式逐漸完善、各項工作都逐漸系統化,形成了長期有效的發展機制。實驗教師都能集思廣益,總結經驗,為有效教學創造條件。基本樂理課形成了集體教案,這種集體教案的編寫集思廣益,凝聚了集體的智慧,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形成校本教材。聲樂課和器樂課教學模式的改變為我校今后擴大教學規模奠定了基礎,對藝術教師的管理方面也形成了條例條規。
綜上所述,這幾年從事聲樂教學,由于各種原因我校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的課程開設課時量偏少,這遠遠達不到高考的要求,在這方面的工作還不夠細致。與姊妹學校的交流、舉辦各種名師課、大師課也比較少。為了我校音樂教育教學的長足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因該加大與姊妹學校的教學交流,如舉辦公開課教學交流、舉辦音樂會等。擴大視野,還可以邀請區內或國內名師、大師定期來我校講學培訓,將新的教學思想注入我校藝術教育教學中,為我校師生帶來新鮮的血液,并能夠將這項活動形成條例、條規,長期遵循。
【參考文獻】
[1]董哲.淺談對普通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探索[J].學習方法報,2012.7.
[2]鄭青林.淺探高中音樂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1.01.
[3]丁明順.笛聲悠揚頌草原——簡廣易的《牧民新歌》及著名唱片[J].音響技術,2008.11.
[4]馬海東.淺析竹笛的派別與氣息和技巧的應用[J].群文天地,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