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學,江西 瑞金 342500)
引言:早在2008美國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就首次提出了“微課程”,“微課程”有著教學時間短、知識性強、教學內容少、教學主題突出、教學方式簡潔、學習途徑方便等優點,近幾年來受到了眾多知識人士的關注。
地理微課程是指在現在的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在網絡上發表教學的視頻,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著學習難點和重點所開展的過程。時間一般為5-20分鐘;內容簡潔,一般圍繞1-3個知識點。
教學設計是為課程教學的軀干和靈魂,只有先建立早軀干和靈魂才能有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的學習目標。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做好每一次的教學設計,這是做好微課程的前提。
地理微課堂是一種通過視頻的形式進行教學的,屬于一種在線教學的視頻文件。在功能上,是教師為了學生更有效率,更加便捷的學習知識為目的。視頻當中教師會以學生為主角,圍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因此更容易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對癥下藥。
1.設計地理主題
初中地理“微課堂”的設計是針對與地理教材的某一知識點來進行展開的教學,更容易對某一知識進行深度講解,地理的“微課程”主題有很多,例如:地理新課的導入、地理原理的解析、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地理進行解析等。
2.設計課堂時間
時間短、內容少、知識簡練是初中地理“微課程”的主要特點,因此,教學的時間一般設計在5-20分鐘較為合理,這樣也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學習質量。
3.設計課堂結構
初中地理“微課程”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簡潔和精煉的,包括:地理教學問題的提出、活動的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等環節。這個環節主要應突出一下兩個特點。
首先知識點的合理切入,應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教學時間短,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其次,教學內容應當完整,突出重點和難點,“微課程”應當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展開。在教學后也要回顧學過的重點,使學生溫故知新。
微課應當有一定的設計理念,其核心內容應當是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個性化為設計理念,初中學生的基礎較弱,地理的分析能力,解答能力均不強,對于圖片的理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有待加強,所以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選擇課程內容。
如:學生在學習實際氣候的分布時就容易出現一些困難,這個時候學生就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內容,來強化學習,理解分布的規律。學生通過邊學邊看,邊思考可以牢牢地掌握氣候分布的影響和規律。
對于學生而言,地理微課的個性化特點更容易滿足學生,查漏補缺的同時可以鞏固知識。在初中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地理的“微課程”可以作為教學資料在學生中進行傳遞。先看微課,再在學校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提前在微課上把知識要點讓學生了解,形成三維的立體圖,更好的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和立體思維。培養空間想象能力。以此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地球儀來進行演示,講解自轉的過程和特征,也能理解自轉的地球意義。使用公轉的視頻在說明公轉對地球的意義。
微課是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他們呈現碎片的形式,對地理教學進行補充,通過無數的小的碎片,一點一點的拼湊出完成的地理知識框架,通過在網絡上的傳遞,更加便于學生的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同一課堂上教師也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利用微課資源更容易實現異步教學,為分層教學也提供的便利
地理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初中地理微課應得到大力提倡。初中的教師也應當通過對教材的理解合理的運用微課,通過課上學生和課下預習來強化知識學習,學校將微課資源庫投放到校園網上,學生就可以通過自身的薄弱點來自主選擇學習。地理“微課程”能夠反復使用,利用率高,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較好的學習工具。
初中地理新授課中,教師可以自主設計微課內容和微課順序,于教材合理的結合,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已學會的知識基礎和新知識的所需來選擇課前預習的微課,根據新課的需要,設計新穎的問題。制作新科導入微課,為新知識的講解做好鋪墊。在微課內容中,提前強調重點難點,通過經典例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規律,培養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在強化團隊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習趣味性更足。
在現代,大數據和網絡通信的普及使學生通過微課來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地理微課內容簡潔,精煉,每個重點,每個例題都是圍繞著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設計的,對于學生的自學有很大幫助,非常適合學生。同時,微課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十分方便,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選擇,也可以根據自身基礎情況和能接受的能力來決定視頻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出后進生的轉變。
地理微課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課堂的知識,是對于初中課堂的有效補充,對于教學事業的發展具有無限的潛力,是當代大數據和教學的有效結合,使學生走進高效率的課堂。通過微課使學生不在被動的學習知識,使學生從單項接受到師生互動的轉變,從輔助于教學走向教學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