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開展,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然后針對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 培養 ? 核心素養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介個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更好的完成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氣質及歷史素養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綜合素質也會得到全面的發展。高中生與社會接觸的還不深,還不具備健全的社會理念[1]。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學習高中歷史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思想有更多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氣質和歷史修養。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能夠指導如何與他人相處。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和學習效果
在學習歷史時,學生需要對不同時間段的人物以及事件進行梳理,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能力,掌握學習技巧,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還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也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于歷史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通過歷史的表象可以看到歷史的本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能夠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考試的技巧[2]。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會顯得枯燥而無趣,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加強對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重視程度。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的方法。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通過圖片、視頻等的輔助能夠將抽象的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讓學生快速的進入到歷史情境中,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在將主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比如,在學習“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不同小組代表不同的學派,并且鼓勵學生搜集一些自己學派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角色表演,使學生在歷史背景中更好的理解歷史事件。
(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指的是對事物與特定事件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將史實放在歷史框架中才能夠有更加準確的理解。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3]。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時間軸來輔助學生學習歷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很多的歷史事件,學生在梳理事件的時間關系時會出現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時間軸、歷史年表、時序線等方式將教材中的知識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歷史地圖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時,教師應該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出發。時間軸能夠讓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時間,但是對于事件發生的位置則仍然感覺很模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地圖來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清代疆域圖》和《秦朝疆域圖》,通過觀察和對比,學生能夠直觀的發現清代的疆域要比秦朝的疆域大很多。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概括歷史事件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理解單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背景。但是,將多個事件放在一起時,學生在思維上就會產生混亂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各個事件有效的串聯在一起,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梳理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
(三)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發展的過程帶有不可逆性,要想認識歷史必須要對現存的史料進行研究[4]。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讓學生在搜集、整理、辨析歷史史料的過程中對歷史形成更加正確的認識。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查詢文獻,獲得文字圖片。在進行史料實證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收集史料的方式有很多種,學生可以到圖書館或者博物館進行尋找,也可以通過紀錄片獲得相關信息,還能夠通過網絡途徑獲得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搜集文字或者圖片、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影視資料讓學生學會甄別信息。影視資料更加具有直觀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影視資料和文字資料融合在一起去分析歷史事件,辨別影視資料中的錯誤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在觀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影視劇中的劇情是否符合史實,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鑒別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互證來培養史料實證。學生在搜集歷史資料時會搜集到很多不同的信息,在這些資料中可能會有錯漏的地方。學生可以對這些資料進行對比和互證,將資料中的漏洞找出來,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指的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和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歷史解釋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和解釋。首先,學生應該能夠對史實和解釋進行區分,理解和評析各種歷史解釋。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傾向于將課堂教學中的內容與真實的歷史相等同。因此,教師應該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材料會受到時代、經驗、理念等的限制,鼓勵學生用于用審視的目光去看待歷史解釋。其次,學生需要能夠對歷史事件、人物或者現象進行敘述,將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的表達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路線進行提前預設,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的解釋。最后,學生需要能夠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表象主要指的是教材中對李四時間的敘述。教師應該在備課時深刻的解讀教材,根據教師目標和實際的教學內容精心的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從而讓學生能夠對各個歷史事件中的因果關系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指的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文化之間都進行了交融,我國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有利于加強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首先,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教師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追求,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其次,教師要深刻挖掘教學素材。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和指導性,學生不僅能夠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有良好的認知,還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碰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合適的課堂教學情境,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戚建滿.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基本策略[J].學周刊,2019,(16):63.
[2]陳春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68-69.
[3]徐燕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教書育人,2019,(13):47.
[4]鞏漢濤.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以時空觀念為例進行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45.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