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及其全面推行,國家與社會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閱讀教學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也對學生的智力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龐雜的學科閱讀教學,想要在有效的時間內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必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課堂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50-02
引 言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是叩問有效課堂教學的試金石。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1]。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是提高小學閱讀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可通過強化朗讀、探究閱讀與閱讀悟理的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喜愛閱讀,在閱讀中增長才干,培養語文素質。
一、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混淆教學主次
雖然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已經有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傳統閱讀教學方式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產生了消極影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依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閱讀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信息接收質量。在這種閱讀教學方法下,學生缺乏動態理解能力,也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由于缺乏反饋,教師也很難發現學生接收知識時存在的疑惑,很難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延誤學習進度,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
2.活動形式單一
教師的消極引導是使互動流于表面的一個主要原因。師生間如何互動,很多教師都缺乏透徹的理解。而且,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并未明確地向學生傳達出自己的閱讀教學目的,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任其自由發展。學生無法從教師身上找到寄托,從而很難信任教師,師生之間就會出現隔閡,導致閱讀教學工作難度加大。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科的興趣下降是導致互動流于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會因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等而喪失對小學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就給學生接收新知識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3.教學目的模糊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許多教師并未真正理解閱讀課堂上師生為什么要互動。大家往往認為師生互動的頻率越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越好,其實,這樣的認識十分片面。如果師生互動過于頻繁,會影響閱讀課堂質量,影響基礎知識點的講授,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吸收、接納新知識,只是疲于應對教師課堂上的互動。最終使學習效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學生的能力和成績都不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二、語文閱讀教學創新途徑
1.明確閱讀教學方向
教師對自己所要講述的課程了如指掌,是提高一堂課程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師熟悉閱讀教學步驟的每個細節,才可以有條不紊地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教師在開展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之前要從以下三部分著手準備。首先,對自己所要講述的課本知識了如指掌,對每一個知識點有較為透徹的分析與理解,并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認真研讀教學大綱,把握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提前想好運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新知識,還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情感目標、知識目標等。其次,對自己所教授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充分的了解,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不同接收程度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個性閱讀教學,從而提高班級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和興趣。最后,提前準備好閱讀教學工具,要以怎樣的有趣形式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是教師要下功夫去研究、發現的一個問題。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準確地把握住閱讀教學方向,才可以有效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
2.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并不像傳統意義上僅僅意味著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大小、理解知識的快慢。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閱讀課堂上不應僅僅把注意力放在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用這樣片面的眼光看待學生,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對于學生來講是知識的啟蒙,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第一步指引以及人生態度的初步塑造,所以,教師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死板的閱讀教學形式,而要引進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方法。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定型,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留在閱讀課堂上,這樣才可以有效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實行高效的閱讀教學。而且,教師應多多關注學生從一堂課中所收獲的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應不僅僅是知識,更有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讓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才是一節高效的閱讀課堂應該傳達給學生的。
3.明確閱讀教學主體
隨著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過程進行創新,運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敢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學習過程中發掘真實的個人價值。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要鼓勵學生閱讀,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欲望,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語文知識,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課堂教學中來,這是至關重要的[1]。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呢?激勵性的語言在這個環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亟須得到教師、家長、社會的肯定。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對他們的行為給予表揚,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度,最終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4.改善閱讀課堂教學結構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加以關注,能促進所有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營造一定的師生互動情境,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教師在團隊中起到引導作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師生關系,并且調動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進而使閱讀教學任務得以有效完成。眾所周知,我們不會在一件事情上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以一個成年人為例,我們在長時間地從事一項工作之后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疲憊、厭煩等情況,這時會選擇出去走走等方式緩解疲勞,從而使自己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可以更加集中。那么,作為身心還未發育完全的小學生,久坐40分鐘也是一件讓他們很疲憊的事情,這時教師要改善課程結構,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眼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全班學生就可以積極有效地參與進來,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
結 語
總而言之,想要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必須注重課前知識的準備,改革教學方法和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在課程閱讀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做閱讀課堂的主人,提高閱讀課堂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許小紅,蔣建春.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能動型教師的課堂閱讀教學行為——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小學閱讀教學研究,2019(24):7-10.
作者簡介:朱安琪(1990.3—),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