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摘 ? ?要: 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為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教育領域也不例外?;诖?,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環境為高校英語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其次分析了網絡發展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實踐原則;最后著重探究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實踐改革方法。
關鍵詞: 高等院校 ? ?英語專業 ? ?多元互動 ? ?互聯網+
2015年,我國召開了“互聯網+”創新大會,在會議上相關學者針對“互聯網+”進行了網絡和教育相結合的應用型話題的探討。學者們提出網絡環境的變化為教育領域帶來挑戰。本文據此研究新的發展時期,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借助網絡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創新的可行性方法,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環境為高校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
(一)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據調查,國內高校中有接近20%的教師表示,在教學工作中不能完全適應網絡化教學模式,且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既定的教學目標難以順利實現。部分高校在教學中采用的方法沒有及時更新,對于網絡技術和新型教學手段積極性并不高[1]。特別是網絡技術發展加快了信息產生和傳遞的速度,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移動終端和智能化設備為代表的全新教學管理模式。
(二)教師角色與教學職責
在傳統教育教學的模式下,教師始終位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被拓寬,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處于平等地位,學生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自主學習。雖然教師的作用不能完全被新技術所取代,但任何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方法獲取相應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對教師的權威性和主導性產生了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新階段教育領域產生的變化,教師要做好引導和組織工作,順應網絡發展趨勢,增強教學能力。
(三)學習方式與學習觀念
在傳統環境中,高校英語教學課堂環境相對封閉,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得到拓寬,學習方式變得更加自主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不會完全依賴于教師的掌控,并且從原來的被動式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習觀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利用微課、慕課等方式,學生的學習空間變得更靈活,不會受到固定教室的限制,學習內容得到充分拓展,結合自己的需求,為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授課環境與學習環境
為了保證英語教學工作的質量,國內部分地區院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紛紛創辦“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和“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訓練中心”。并且部分院校在開放的網絡平臺中安裝ITEST軟件,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英語測試和訓練等創造條件。與此同時,調查還發現,部分院校的語言實驗室、多媒體教師、圖書館自主學習中心的相關基礎設施并不完善。例如,桌椅擺放過于擁擠,不利于學生學習;室內光線昏暗,增加教師和學生用眼疲勞;電子圖書館向學生收取費用,學生查找和利用資料難度都較大。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實踐原則
(一)多元互動原則
在現代網絡環境下,多元互動原則主要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習輔助工具之間的多樣性、多層次的互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多元互動著重關注到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協同作用,這一發展理論與構建主義相協調。特別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下,語言作為一項技能和一種工具,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實踐性和互動性。通過良好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語言存儲量,還可以在有選擇的語言輸出聯動作用下,加強學生獲取更多的可理解性輸入,彌補語言系統中的不足[2]。
(二)最優化原則
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在對“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工作進行研究中,提出最優化原則,即在優化的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課堂要堅持和諧、靈活與兼容性的發展模式。同時,在生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角色和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等提供指導,以優化組合的方式,真正提高高校專業教學實踐發展水平。
(三)自主發展原則
自主發展原則是一種具有累積性且具有目標指向性的學習模式,這一模式強調學生群體在學習環節的重要價值。讓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逐步走向平衡,推動其自主學習,堅持自主發展的原則。作為學習體系中最活躍的部分,學生群體要逐步從原本被動學習的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在知識海洋當中構建學習模式,與教師保持良好的關系。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改革方法
在掌握了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基本原則之后,根據實踐發展需求,探究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法,為教學工作提供指導。
(一)豐富網絡教學資源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在為學生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其中包括英語網絡學習平臺[3]。隨著學習平臺內容不斷更新,功能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都得到最優化處理,并且教師在教學管理與交互式指導中更充分發揮價值。網絡教學資源的豐富與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簡介。課程簡介頁面主要包括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學習課程的介紹、大綱、目標、進度表及教學評價方法等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這一課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4]。
2.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與電子教案均是根據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編制,實現幫助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3.影音資料。影音資料主要包括課程有關的影音資料,比如外國影視作品、TED演講、VOA、BBC節目、音樂作品等。通過觀看并欣賞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
4.作業練習。作業練習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檢測,學生們在網上自評,教師登錄平臺就可以看到學生的檢測成績及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名學生的檢驗結果,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更好地實施針對性教學。
5.網絡鏈接。高校網絡資源庫可以鏈接到網絡相關課程的網站,學生通過點擊鏈接可以迅速跳轉到相關頁面,獲取更多的資源與信息,拓寬知識面。
(二)加強信息素養培養
在信息化時代下,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必須從轉變教師理念方面著手,加強網絡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對于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實踐而言,教學模式轉變不是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手段的轉變,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
對此,高校要重點加強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例如,高校教師除了日常教學之外,還要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制作課件等。對于教師而言,這些活動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此,學??梢愿鶕恳幻處煹奶亻L組成專業的教學團隊,相互之間通過微信、郵件或者視頻通話等方式,進行線上溝通。如,善于溝通交際的教師負責網絡教學答疑和測評;精通網絡信息技術的教師負責課件的制作與軟件基礎開發;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制訂教學方案和研發計劃。以集體合作的方式互通有無,共同開發、制作和修改教學課件,實現合作共贏。
(三)創新英語教學模式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瑞士心理學家提出了學習者和學習環境的互動理論,其中指出學生是信息加工主體而非被動學習的對象。教師所創造或者選擇的教學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為學生提供彈性較強的英語學習空間。
例如,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歐美文化、傳統習俗、社會時事等,要為他們提供不同領域和專業的詞匯和用語,以加強英語專業學生對于不同領域的理解與認知。又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班級或者院系的英語平臺和英語角,組織學生參與各個級別的英語專業競賽活動,促使學生將平時學到的理論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生活中。在假期社會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往各地區的旅游景點,在欣賞優美風景的同時還可以對景區內的雙語標識進行糾錯,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盡快融入社會,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四)構建科學評估體系
近年來,高校英語專業開始對英語教學環節和網絡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的途徑與方法進行探究,嘗試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了更進一步擴大這一優勢,要構建科學的教學評估與管理體系,保證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發展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學生在結束課堂教學之后,選擇在網絡平臺中自主學習。在完成階段性學習之后,通過自評、同學互評及教師點評等方式,直觀且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今后學習方式與發展方向進行合理調整。這種評估體系有利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評價轉為主動參與評價,當學生了解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況后,產生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習積極性。
為了確保綜合評估方式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學校教務部門要制定相關的制度,由具有計算機專業技術的人員以網絡安全專員的身份,對電子評估系統進行定期維護,必要情況下,為教師教學與學生自學提供督導。
綜上所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與高校英語教學管理工作相結合,有利于構建出更高效、系統和現代化的英語教學發展體系。同時,與智能化技術相結合,可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耀偉.淺析“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5):104-105.
[2]張燁煒,牟雅韜.“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英語專業翻譯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07):185-187.
[3]盛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改革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4):42-44.
[4]許可新.互聯網+體驗文化教學法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基于全球語通智能語音診斷聽說實踐平臺數據分析報告[J].中國新通信,2017,19(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