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道德培養的黃金階段,加強德育管理工作是學校的重要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孕育數千年,有大量德育素材,這些素材對小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在進行德育活動中,要注意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滲透。從傳統文化品德培養的內涵和意義出發,探討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實施小學德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德育;傳統文化;內容;素材;生活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并沒有因為歷史潮流而退出舞臺,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著中國的發展,發揮著意識能動性的作用,為良好社會風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當下,中國正處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時期,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很容易受到外來不正確思想的侵蝕,由于他們缺乏判斷力,對流行腐朽思想缺乏抵抗力,所以對小學生的思想開展監管和糾正是必須的[1]。加強小學生道德品質培養,有利于為社會培養合格有用的人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社會主義最終目標的實現。將德育思想滲透到教育之中是一個教師的重要工作任務,要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
一、傳統文化品德培養的內涵及意義
1.中華傳統文化品德培養的內涵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國家,也是尚存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延續下來,與其強大的包容接納能力息息相關。傳統文化中德育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是善良的。古語有“懲惡揚善”之說,傳統文化將“善”定義為正義的,“惡”則是其對立面。正如孟子所說“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善良的,從孩子們眼睛中看到的是天真無邪。如何保持善良呢?靠的是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一言一行將影響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其次,道德修養應從自身做起。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就是最好的說明,做人做事要誠信善良,表里如一。最后,中國人民具有勤勞和堅韌的品質,正如經歷千百年歲月洗禮仍屹立不倒的長城,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億萬勞動人民用汗水和毅力筑成的。
2.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培養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培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重要且積極的意義。中華傳統文化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而新時代人才建設中,思想道德品質培養是重中之重,只有擁有了愛國、健全的人格,才能保證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次,中華民族對文化的繼承向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并被繼承的,都是優秀的文化,需要繼承和傳播。作為華夏子孫,在面對不同價值觀沖擊時,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傳統文化的泯滅,而是自始至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盲目崇外[2]。最后,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一個國家穩定的關鍵是人民的穩定,除法律準繩的約束外,思想道德建設可以提高人的自我約束力,進而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實施小學德育的具體路徑
1.增加傳統文化內容
德育教材是德育活動的主要指導文本,其內容的先進性決定了德育質量。德育教材中可加入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將現實文本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高教材水平的目的。我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品行道德修養,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等,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優秀品格。當然,豐厚的傳統文化需要適當的指引,所以在德育活動中進行合理滲透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傳統文化與德育活動的整合,重在讓學生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特設的文化環境中耳濡目染,受到傳統文化道德思想的熏陶,促使其講文明、愛文化,主動學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3]。所以在德育教材中,教師要選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學習德育知識的時候,能夠做到崇德行善,心存善念,樂于奉獻,愛好和平,體現出對社會、對國家的愛。傳統文化會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影響學生的品格,進而促進道德修養的發展。在教材中應盡可能增加一些宏觀思想內容,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對社會是重要的,懂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道理。培養學生人格的同時,應促使學生形成國家情懷,站在愛國的高度上審視道德品質,增強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2.選擇合理的滲透方式
德育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不是簡單的加入,要注意具體內容和方式。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些知識是小學生無法理解的,所以要選擇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內容與方式進行德育。比如文言文,小學生理解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晦澀難懂的語句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進而降低德育目標的興趣,但并不是說所有語句都是這樣,比如“懲惡揚善”,成語既蘊含了深刻的道理,又簡單易懂。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時,可利用動畫、故事、圖畫等途徑,使傳統文化更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及德育效果。目前,小學教材在傳統文化知識上比重有待進一步提升,要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3.運用多種方式開展德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寶,在德育中,實踐的價值遠大于說教,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可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自身的德育精神。學生的成長會受環境影響,而思想道德品質也會受環境的影響。在具體實踐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滲透傳統文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校園風氣,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修養[4]。比如組織一場朗讀活動,主要挑選《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作品的內容,讓各年級、各班級自由選擇和組織,爭取每月開展一次朗讀比賽。教師也可以在班級內開展朗讀比賽活動,為學生精心準備幾段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經典之美,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在一些社團活動中也可以體現德育,比如組織一次以“孝道”為主題的繪畫活動、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合唱活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獲得德育精神的提升。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夠促使學生培養自身的美德,約束自身的行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中國的節日是非常多的,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祭日,通過這一節日主題活動可提高學生寧死不屈、胸懷大志的愛國之情。還有參觀烈士陵園,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從他們身上學習英雄精神,進而使學生養成愛國的品質。在教師節,可組織學生開展感念學校、感念恩師的活動,培養他們尊師重道的品質。總之,要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在傳統文化實踐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4.在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素材
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得到靈活運用,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德育之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將更多的傳統文化素材引入進來。比如在“謙讓”知識教學時,可以引入“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將梨讓給哥哥吃,就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典故。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遵守公序良俗,是典型的道德教育故事。通過這則故事的引入,可很快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使他們活躍起來。在德育方式上要不斷創新,選擇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內容,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不僅有助于提高德育教學效果,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當然,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將傳統文化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展示,將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動態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展示出來,在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次,在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多關注社會問題,比如開展以環境保護、和平友善為主題的德育活動,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相關的視頻,到附近的科技館、博物館等進行參觀。此外,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做榜樣,給學生的學習成長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5.注重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
單憑課堂很難將德育的作用全面發揮出來,要想取得理想成果,應將德育意識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對此,除了教學之中滲透傳統文化以外,還可以在業余生活中引導學生不斷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提高其傳統文化理解能力[5]。在德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業,讓學生回到家里通過互聯網了解傳統文化,多看一些關于傳統文化德育方面的資料。還可以在校園網站溝通模塊中加入傳統文化專欄,主要是對具有德育功能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有文化視頻、小故事、小動畫等,學生還可以在專欄中上傳視頻,供大家一起參考學習,進而提升小學生德育的效果。
總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瑰寶,我們要不斷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是提升民族素質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根基。在小學階段,利用傳統文化實施德育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也能為他們認識傳統文化,將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曉亮,王海燕.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機融合[J].文教資料,2019(15):145-146.
[2]羅國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工作實踐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9(5):88-89.
[3]王振,邊秀芳.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德育相結合[J].學周刊,2018(33):110-111.
[4]蒲國平.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思路[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6-67.
[5]游愛嬌.以主題實踐活動形式 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5):137-138.
作者簡介:焦新霞(1975.6—),女,漢族,甘肅定西安定人,大專學歷,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教學研究工作。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