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摘 要:生物課程在高考中是一門考試科目,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關注到這個要點,通過合理的方法,對生物教學展開創新,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從實際來講,合作學習這種模式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應用逐漸增多。對此,首先分析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與價值,然后探討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具體應用措施,希望可以給高中生物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學習;內涵價值;應用措施
長期以來,高中生物教學,都局限于學生的個體化學習之中。也就是在課堂上,一個班級中的所有學生,都是以自身個體作為學習主體,各自為戰,彼此之間缺少合作與交流。這種孤軍奮戰式的學習模式,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學習效果。因此,提出了合作學習的模式,以合作的方式代替以往的單打獨斗式學習。作為生物教師,就應該對該種模式展開有效研究,將其切實引入到課堂之中,為高中生的發展進步注入動力。
一、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與價值
所謂的合作學習模式,其實就是指學生之間通過彼此合作展開共同學習。簡單來說,學生以前是一個人獨自學習。而合作學習,就是幾名學生一起學習,彼此之間相互分享學習情報、交換彼此掌握的知識和方法。這樣的一種模式,具有顯著的教學價值,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可以吸收其他學生優良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來講,實施合作教學,具有很高的價值,應該對此引起重視。而在具體的實踐中,也需要關注到合作教學模式的幾個要點,不然可能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一個班級的學生,生物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有高低差異,如何分組就成了一個難題。對于生物教師來講,要想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須要結合班級實情,合理實現合作學習小組的劃分。第二,要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實施,一般是以綜合性任務作為載體,任務設計的合理性,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第三,要有效指導學生學習,確保合作學習有效開展。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各個小組加強規范指導,確保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實施。
二、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一)合理劃分生物合作學習小組
實施合作學習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具體來講,要實現合作學習小組的合理劃分,需要關注到以下幾個要點。第一,高低搭配。所謂的高低搭配,是指將生物素養水平高低不同的學生搭配起來,組成小組,這樣高水平的學生可以對低水平學生形成一種帶動作用,推動低水平學生的發展進步。第二,控制人數。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對小組人數合理把控,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根據實際來講,4人小組是最適宜的。從范圍來講,不能超出3~5人的范圍,否則會明顯降低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科學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
在劃分學習小組之后,就需要對合作學習任務進行設計。設計任務,要體現出綜合性,也就是要由幾個不同的子任務組合而成。同時,不同子任務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難度差異,對應小組中不同學生的生物能力水平。比如,在教學“減數分裂”的時候,就可以從減數分裂的概念理論整理、減數分裂的流程構建、減數分裂圖示等方面出發,分別設計學習任務,構建子任務。
(三)指導各個小組開展合作學習
劃分小組和設計學習任務,都屬于合作學習的課前準備階段。在做好這兩個環節工作的基礎上,就需要切入課堂的正式學習。首先,教師需要將涉及的綜合任務引入課堂,同時引導各個小組對學習任務合理分配,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生物能力水平,選擇對應的子任務。其次,指導各個小組的學習開展。拿到具體的子任務之后,就可以讓各個小組的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對于出現困難的學生,要及時指導,幫助其突破困難。最后,在小組內各個學生完成子任務之后,就要學生彼此之間交換學習情報,分享各自的學習情況,整合小組的學習成果。
(四)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評價
在每個小組完成合作學習之后,就需要對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首先,需要讓各小組進行自評。每個學生先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之間再相互評價,得出小組評價結果。其次,教師根據對各個小組學習活動的具體觀察,以及各個小組整理出來的學習成果,對各個小組進行綜合性評價。最后,整理學生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涉及的生活知識強化講解,消除學生的知識短板。
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加強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習效果。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對學生合理劃分小組,科學設計任務,指導學生有效展開合作學習,并通過評價補強學生學習短板。
參考文獻:
[1]項媛媛.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應用及效果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7).
[2]伍文通.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8):112-113.
[3]劉建峰.高中生物課堂中“三自四段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2018(9):166-16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