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慧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個關鍵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上呈現出反叛、迷茫、易受影響的特征,因此更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而積極心理學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理念,決定著心理教育的質量,因此將進一步思考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以供教師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教育體系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每個學生都要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夠應對當前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而積極心理學理念則是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重要理念。我們為了保證心理教育的成果理想,必須要對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展開研究,以保證教師能夠真正達成育人目標。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所謂積極心理學,是基于新時代心理學發展趨勢所產生的全新的理念,其主要的研究方向與傳統心理學有著密切關聯,但是更加側重于對于人的積極心理挖掘,即是說對于正面心理要素的分析。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在2000年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開端,也是推動積極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原始動力。當前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正在向著更加全面的方向推進,側重于幫助學生建立更加正面的心態,養成正面的言行習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教師更要遵循其青春期的成長需求以及特征去進行引導,展開研究,進而保證學生真正從正面的方向去思考、去行動。但是前提是我們需要真正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的特殊性,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去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高效開展心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以保證學生未來能夠以更加健康的狀態面對學習、生活與工作。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教育概況來看,我國初中院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且依然沒有到位,因此更無法談及積極心理學的全面滲透,對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需要結合實際開展教學,才能真正確保學生的思想真正得到進步。
二、積極心理學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階段的應用模式
1.明確目標,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標是排除心理疾病,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呈現出較為片面的特征,因為過于關注心理問題的實際解決,而往往忽視對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事先防范,因所涉及的范圍受到局限,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正面心理。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則為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心理素養的可持續提升,教師要在學生未呈現出負面心理狀態時便開始激發學生的正面意識,而不是單純地在學生已經出現心理問題以后再去解決問題。要通過分析與研究找到可能影響學生心理狀態的消極因素,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排除這些負面要素,防范心理問題。教師不應忽視目前未體現出負面心理狀態的學生,而是要積極與學生溝通,激勵其維持正面積極的狀態。教師應當對積極心理學的相關資源進行進一步挖掘,找到適合當代學生的心理引導方式,營造更加正面的教育環境,進而讓學生能夠在更好的氛圍下成長[1]。
2.迎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開展教學
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心理教育當中的滲透,與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身心特征有著密切關聯。因為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需要的心理激勵要素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如果不能做到精準引導,就無法讓學生真正積極起來,產生正面心理。為此教師必要首先思考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并且以此為基礎規劃教學。在初中階段,學生因生理狀態的轉變,心理狀態也會隨之變化。因身體的激素水平變化,學生的心理狀態會變得更加不穩定,呈現迷茫、反叛、易激動、易受影響的狀態,所以教師在這一階段,要真正落實積極心理教育,讓學生擺脫青春期的迷茫與苦惱,必須要深入了解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心理訴求。為此教師應當專門學習青春期的心理疏導技巧,因為學生在青春期的狀態是需要特殊對待的,例如學生進入青春期,面對懵懂的男女情感,便需要教師的引導,因為很多學生并不知如何應對,抑或盲目沉溺,抑或是因不順利的情感經歷而受到挫折,而許多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因此受到影響,多會采取強制措施,不允許學生戀愛,甚至禁止接觸異性,這顯然是矯枉過正的錯誤做法,反而會促生學生的負面心理,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顯然脫離了積極心理教育的本質,同時也未體現出對于學生初中階段身心需求的尊重。為了真正做到積極引導,讓學生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教師首先必須要對學生的情感給予尊重,不應視作洪水猛獸,視作恥辱,而是要認真了解學生,要耐心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感受,并且認同學生情感的存在是正當的,是應當尊重的。但同時也要讓學生意識到,人的情感往往是與責任相關聯的,情感的存在不可否認,但是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作為能夠理性思考的個體,在面對自身情感時,我們應該且必須要考慮到自身所要承擔的責任,如果只是依照自己的感受去做決定,很可能對他人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情感可貴,但也正是因為可貴,我們才要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小心地守護,與對方共同進步,看向眼前的發展目標,不需要苦惱,但是同時也不應保持隨意的態度去對待。教師正面引導,體現出對于學生的尊重,學生也自然能夠聽得進去。簡而言之,教師對于關系到初中學生心理特性的問題必須要提起重視,并將其作為獨立的課題展開研究與處理[2]。
3.以學生的心理健康自省帶動教學實施
自省是人的美德之一,通過自省,我們能夠發現生活當中諸多問題的根源,轉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以以往的經驗為鑒不斷修正自身,自然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能夠正確看待自身,并不代表自責,而是代表自己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同時向著更好的方向邁進,正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念。很多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擺脫負面心理,往往會忽視挫折和不幸,一味強調積極的口號,反而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因為心理引導的首要條件是要深入了解學生,如果只強調好的一面,只會讓學生感到自身的不足不被承認,反而會感到失落,而且對學生的不足避而不談,學生也不會了解到應當如何應對真正讓自己苦惱的問題。即是說教師在實際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學生應對逆境的態度、關注學生心理上的不足,才能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以上曾有談及,初中學生的思想叛逆性較強、浮躁,并且容易受到外界要素的影響,包括他人的言行以及網絡上的言論等,而教師不應讓學生否認這一點,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在青春期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不應避而不談或是否認,而是應當承認這樣的心理存在,之后才能夠改進。為了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教師應當以一些網絡上熱度較高的話題為例,與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意識到因思想浮躁而受到誘導的問題切實存在,同時也并不是一個難以改正的問題,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自己對于事物的看法是否客觀,如果也曾有被人誘導而失去客觀判斷能力的情況,便應當提示自己,未來要以更加客觀的角度去思考,避免被他人利用。可見反思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4.以人本模式進行教育評價
以人為本是當今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普及的理念,但是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專業認知,但是卻很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評價時,也有許多教師采取了較為局限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往往側重于對最為主要的問題進行分析,而并不是通過多方面的綜合信息去展開分析。心理健康這一詞匯的涵蓋范圍是十分廣泛的,所以教師如果不對學生的多方面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因此很難保證自身判斷的客觀性。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原生家庭環境、個性、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衡量。通過合理的評價,才能為學生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積極引導方案。
5.教師的榜樣作用體現
為了將積極心理學融合到實際的心理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思想更加正面健康,教師首先必須調整自身的心態,做到以正確的態度去看待自身、看待他人、看待社會乃至于世界,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給學生做出好的表率,學生會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成為自己言行的警示。一個人的日常言行,決定著其在與他人交流交往時給他人帶來的感覺,雖然學生并不會時刻在教師身旁,但教師習慣性的言行,卻都會被學生盡收眼底,并且影響學生。為此教師必須更加嚴格地對自身言行進行約束,為了達成目標,教師可以制定專門的自我優化方案,可以是短期目標也可以是長期目標,通過目標的引導,教師循序漸進地修正自己的各類問題,包括平日與他人溝通的用語以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不良習慣(如亂扔垃圾等),即便是微小的問題,也是一個人的素養體現,教師習慣于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身,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受到教師的自律精神,并且受到教師的影響,開始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身,而學生的進步也會給教師帶來不斷完善自身的動力。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所在[3]。
初中學生處于人生中最為浮躁、迷茫的一個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則是為學生指路的必要環節,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教育中的滲透,在當前的教學趨勢下是必然走向。為做好初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分析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望與同仁商榷。
參考文獻:
[1]倪晶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探討[J].華夏教師,2018(36):22.
[2]王會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改進措施[J].甘肅教育,2018(23):36.
[3]葛魯嘉,李飛.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44-24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