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漢城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將智能化手段技術應用在教學工作中也成了現階段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著重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的相關研究開展教學實踐分析。首先從高中物理智慧課堂的相關理論入手,從科學性、針對性、教學形式與師生信息素養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然后從課堂安排與課堂學習要素兩個方面研究了傳統課堂教學工作與智慧課堂教學工作的差異,最終基于理論基礎明確了有效開展高中物理智慧課堂教學的對策。旨在通過研究探究出在當前教育環境下高中物理智慧課堂的教學重要性與教學策略,進而為相關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理論建議。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智慧課堂;教學實踐
“互聯網+”教學模式在近些年來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發展的方向,而“智慧課堂”的理念正是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進行開展的新型教育模式,智慧課堂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可以解決傳統教學工作中針對性差,缺乏良好教學氛圍的問題,進而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同時也進一步更改了教學的整體課堂安排與學習要素內容。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工作中加入智慧課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高中物理知識的接受能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質量,為我國“互聯網+”的教育模式發展奠定基礎。
一、高中物理智慧課堂的相關理論概述
物理學科是一門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進行培養的重要學科,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許多知識內容如果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進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果。智慧課堂是基于互聯網開展的一種教學形式,主要是在科技與互聯網信息的支持下實現智能化的教學環境與智能化教學場所的構建,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易于獲取學習資源與實現信息共享與自動學習與測評的系統,實現高效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智慧課堂的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學者也通過教學實踐工作將軟件與硬件以及教學工作相融合,為智慧教育與智慧課堂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并且隨著現階段我國科技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為智慧課堂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有效地幫助教育工作者打破了傳統教育工作的壁壘,突破了課堂教學形式,實現了教學時空的延長與放大。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教育在現階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使教學更具科學性與可行性。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物理是高中教學工作中較為重要的一門科目,并且高中物理教學的內容中涉及許多復雜的內容,而這就需要通過互聯網或者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高中物理的輔助性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使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的優化與提高。本文主要從科學性、智慧性、針對性、互動性以及教學形式、師生信息素養等多個方面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進而為下文研究高中物理智慧課堂教學的對策提供可行性依據并奠定基礎。
(一)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科學性與智慧性
智慧課堂是基于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的教學形式,因此該模式本身就具備科學性與智慧性的特點,這種特點也正好契合了高中物理學科本身的需求。長期以來,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的模式較為單一與枯燥,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造成了雖然學生記住了物理知識,但是卻沒能實現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智慧課堂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種問題,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可以實現智慧化教學,在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下,系統可以通過數據的分析與測算實現群體性教學,充分體現出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另外,在智慧教學模式中,對學生的測評工作與學生學習資源的獲取也更加方便,基本上可以系統實現對重點難點的標注,提高了教學的智慧性效果。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針對性與互動性
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強教學中的針對性,教師借助信息處理手段可以對班級中學生的成績與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分析,能為教學工作提供依據,增強教學針對性,進而可為學生制訂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針對教學工作進行對教學計劃的調整,從而增強教學效率,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可以明確學生當天學習與整體學習中的優缺點,進行及時的查缺補漏,形成對知識的有效鞏固。同時,教師基于智慧教學系統可以實現教學互動,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師生間只能通過課堂面對面的形式實現互動,而在智慧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課上課下開展互動,更加及時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師成為教學中的引導者。
(三)豐富了教學形式
在常規的教學工作中,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基本上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很少做到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也就不能滿足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同時也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準確評價。而基于智慧課堂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工作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靈活變換,進而開展個性化教學、移動教學、在線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豐富了教學形式,解決了教學中的諸多問題。
(四)提高了師生的信息素養
另外,智慧課堂使師生之間都能得到提高,教師通過對智慧課堂的探索,形成了創新的教學思維,可以更好地在教學工作中應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師的信息素養得到提高,教學質量也隨之增強。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
三、基于教學實踐分析高中物理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差異與方向
基于在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實踐工作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在實際教學后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差異性,本文就基于教學實踐從課堂安排與課堂學習要素兩個方面對比分析兩種教學模式的差異,更加明確地凸顯智慧課堂在教學中的作用,為高中物理智慧課堂的開展提供方向。
(一)課堂安排中的差異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針對全體同學設計的課堂流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因此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都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明顯差異。
首先是在課前預習方面,傳統教學工作是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主要是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并沒有任何反饋。而在智慧課堂中,教師通過平板電腦將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通過視頻、材料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學生自學后在平板電腦上進行課堂前測的反饋。
然后是在課堂講解方面,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的方法為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而在智慧課堂模式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對課前自主學習產生的問題進行總結交流,通過講解工作實現對學生知識的鞏固與提高,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講授的內容重點就在于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前測中所暴露出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知識薄弱處與難以理解處開展教學,通過講授、研討、答疑等多種方法的并用,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最后是課后,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后的教學主要是以鞏固理解為主,教師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而教師在課下是不做任何指導工作的,這就很難保證課下作業的質量與效率。而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后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知識薄弱點進行補救學習,針對學生在云端診斷的薄弱之處開展自主
補救學習工作,教師可以針對性地推送補救學習資源并在網絡中實現線上指導教學,有效地保障學生的課后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
因此,在整體的課堂安排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在智慧課堂模式下,教學工作的開展應當基于多種平臺開展,所以教師應當秉承著科學、智慧的原則開展教學工作,通過平臺的反饋形成對學生對具體物理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然后針對薄弱之處進行解決,進行更加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學工作。
(二)課堂學習要素的差異
除了在課堂設置方面,在課堂學習要素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學生的學習工作基本屬于被動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普遍是課堂講解與課后作業的形式,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書本知識,并且在教學中為了提高直觀性會采用PPT課件等基礎的教學手段,并通過定期開展紙質考試的形式得到測試結果。
而在智慧課堂模式中,教學要素就會出現變化,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成了學生,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前測與課堂引導、研討工作輔以課后自主補救的模式開展教學,教學內容也并不拘泥于課本,更多的是跟隨著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變化,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在教學直觀性方面,可以采用云計算、交互式智能平板、云端診斷、電子書包系統以及云端不就平臺等多種教學技術工具,在對學生的測評工作中也可以主要通過評價e化、實時評價以及多元化評價等多種手段開展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與多元化,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需要,將智慧課堂與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相結合是現階段重要的教學手段,智慧課堂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學生與教師在智慧課堂模式中都能得到提高,有效地增強教學質量,實現雙向融合的效果。與此同時,智慧課堂的開展還能對我國教育工作的進步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更好地順應我國教育革新的潮流,推進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的創新與進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欽兒.利用智慧課堂多角度開發實驗設計方案:以滬科版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269-270.
[2]韓珺.論智慧課堂環境如何優化物理實驗課堂:以《電流和電路》一課為例[J].名師在線,2019(11):10-11.
[3]張瑋纓,張秋月.“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智慧課堂的構建方法研究[J].農家參謀,2018(22):203,218.
[4]羅全.基于智慧課堂建設的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五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4.
[5]李志紅.高中物理智慧課堂對教學內容精準調控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五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