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運用在各個領域,在這其中,嚴謹又精確的計算機技術也應用到了數學領域。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使數學教學更加立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上課效率,使學生不再覺得枯燥乏味。就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個層面一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整合
一、新課程理念
所謂理念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準備付諸行動的信念,它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是人們基于對某一事物現實的深刻分析和對未來的展望形成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是課程的靈魂點和支點[1]。而新課程理念就是將老師、教材、學生、環境四個要素整合起來,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也是傳授經驗,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求知探索的歷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構建學生特有的知識框架系統。在這種新課程理念下,教學任務不僅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更多的是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我們現在的教學也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擯棄落后陳舊的教學觀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個層面
(一)信息技術與任課教師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聽,數學老師在講課的同時會在黑板上寫明解答過程或批注等,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被沿用已久,但卻很浪費時間,有時老師講解試卷后面的大題,一道題就是一節課,甚至兩節課,很是浪費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改變一下傳統的教學方式了,老師可以將需要講解的內容與計算機適當地結合,在上課之前事先準備好課上所用到的電子資料,在上課期間就可以直接放給學生觀看,觀看的同時做適當的講解,不用浪費時間在板書上,將更多的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此外,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有很多數學知識的重難點,比如抽象的概念,主要靠老師的講解啟發和分析,接下來就是靠學生自行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下,理解能力強、分析能力強的學生容易理解,但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就無法理解。但如能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理解數學知識的平臺,將一些抽象、難懂又講不清楚的數學問題,借助先進的數學軟件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所有學生一看就會豁然開朗。此外,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整合也是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的,例如,任課老師用PPT展示自己的教學內容,完全將教學思路與學生的思維方式固定在課件上,很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留給學生思考探究的機會很少,說白了就是將黑板“搬”到了屏幕上。那么,如何正確地應用信息技術呢?我們在學習函數這一章節的時候,概念很抽象,就算記住了也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義,而且與函數有關的圖像又非常多,錯綜復雜,傳統的講課還需要歸納列表再作圖,很費時費力,那么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好好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采用幾何畫圖這一種軟件畫圖,簡明易懂。再比如學習空間幾何這一章節時,因為都是立體圖形,就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的能力,根據概念的敘述或者題目的要求在紙上或者腦海里作圖,這個很考驗學生的想象力,空間想象力豐富的人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作出題目,但是想象力差的人可能就是一頭霧水。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利用數學教學軟件將圖形立體地展現出來,啟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再靠學生對著平面圖形空想,既提高了數學能力,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人們常說,我們一生中所追求的知識,并不僅僅存在于書本之中,雖然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知識的領域是浩瀚無邊的,同樣,在數學中也是這樣。如今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網絡中的資源也是海量的,教學時可以利用網絡中的資源突破書本中有限的知識。因為書本編制的有限性,所以,很多有關數學方面的知識就無法在書中呈現。學生在學習圖形方面的數學知識的時候,有很多的圖形會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圖標設計,大自然中的圖形;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有生活中的立體幾何,一些由立體幾何組成的奇特建筑(央視的主建筑大樓,東方明珠等等)。這些在有限的書本中無法為我們展現,但是,任課老師可以在網絡上找到這方面的資源,一方面既傳授知識,又拓寬視野,使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為我們豐富數學史、了解數學家方面的知識,筆者以前在一本書上讀過數學家笛卡爾與瑞典小公主克里斯汀的愛情故事,52歲笛卡爾遇到了18歲的克里斯汀,他們因為數學認識、熟悉、相愛,雖然最后沒有在一起,但是方程r=a(1-sinθ)的心形圖案卻為世界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讀完這個故事,我忽然發現,原來嚴謹認真的數學家也有這么浪漫的一面,用自己最擅長的數學向小公主表達自己的愛意,這種只有自己和愛人才明白的書信方式,令我感動。所以,在教學之余多給學生分享一下關于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不僅可以緩解課堂壓抑的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生更加積極了,學習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整合
高中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有些問題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現代教學更加注重在教學課堂上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章節時,因為學生這一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且函數本身較抽象,那么在學習這一方面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開設上機實驗,課前,由老師教會學生相關軟件的操作方法,再作出清楚明白的上機任務,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親手實踐。在課堂中,當一個個清晰的圖案出現在電腦屏幕上的時候,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學生不僅能夠清晰明了地學到相關知識,興趣更加高漲,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剩下的由學生自己探索研究,發現問題,發現規律,這樣的實踐使得學生印象深刻。另外,是數學與生活方面的聯系,現在有部分人認為學數學沒用,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常言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與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中有一項是數學建模,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重視實踐性,數學建模要調研、收集、分析數據、實驗、操作、模擬數學模型,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實踐[3]。例如,測算工廠中次品的概率,調查本校男生的身高、體重等問題,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建模。
三、在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整合下學生的應對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并不等于解放教師與學生,時代在發展,教學方式也在進步,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更不能落后,學生應該主動地去了解這種教學方式,避免在上課時出現“一臉懵”的尷尬情況。首先在上課前,需要事先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這種方法不僅僅適用于傳統課堂,也適用于新式課堂,因為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老師的上課速度可能會很快,如果不能提前預習就可能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降低學習效率。新課程理念強調,數學教學是師生雙向的活動,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可以使學生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轉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聽的單一學習方式[4]。我們都知道,教學是相互的,再精彩的講課,如果我們不去吸收也是沒用的。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們要在跟上老師的前提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在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要積極參加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在上機實踐的時候要努力探究發現并解決問題,在課下的時候可以自己試著對老師所講內容進行發散性的思考,例如有一道題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講了一種方法,因為時間有限的緣故沒有再探究其他的方法,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己進行探究,尋找更簡潔易懂的方法,做一個主動的思考探究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本質,對數學有更清晰的認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高效率地學習知識,因此,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江勤娟.新課程理念下優化初中數學教學的理性思考[J].新校園(理論版),2017(4):65-66.
[2]盧春麗.論高中數學和信息技術整合[J].亞太教育,2016(36):33-34.
[3]柏永紅,何昊.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初探[J].安徽電教,2016(5):12-13.
[4]張嶺.高中數學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有效性的思考和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7(1):61-64.
作者簡介:章錦陽(2002.12—),男,浙江省瑞安市人,漢族,溫州中學高中在讀學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