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表現性藝術鑒賞是高中美術教學的一大環節。藝術作品中的特征、風格是美術生應該著重學習的部分。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表現性藝術存在著很多弊端,所以很難被學生接受,教師應該改變學生對于表現性藝術的作品的看法,從而讓學生對學習表現性藝術作品更有積極性。
關鍵詞:高中美術;表現性藝術;藝術鑒賞
在應試教育中,美術課在高中的比例是很小的,學生基本上都不會對美術作品做到重視,更別說表現性藝術這么抽象的作品了。雖然,現在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的師資比較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但是,學生學習美術不是毫無用處的。美術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情感價值體系。表現性藝術作品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也有助于學生對其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一、何為表現型藝術
表現性藝術和再現性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性藝術作品中,藝術家主要注重情感表達。藝術家采用象征、夸張的表現手法讓作品表達出自己心中所想。這不同于再現性藝術對現實生活的描摹。表現性藝術作品往往是比較抽象的,具象的表達基本在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二、表現性藝術的困境
(一)教師的教學困境
學生對表現性藝術存在著認知偏差,一些學生都看不懂表現性藝術的作品,往往會認為表現性藝術的作品是亂七八糟的。學生往往會對具象性思維的作品更有感觸,而對抽象性思維的作品則不能很好地學習與接受。教師在進行表現性藝術作品進行教學的時候,也可能把握不住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學生進行繪畫時,教師可能對學生想要表達的內容不能進行完全理解。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不僅是在學生接受表現性作品的基礎上,還可以體現在學生繪畫表達意蘊上面的溝通。
(二)學生和學校不重視
高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而美術一般是不在高考成績中占據比例的。很多時候還會出現數學老師等主課老師占用美術課的情況,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美術課。學生主觀思想上也認為美術是不重要的,就算是美術生也只是把表現性藝術當作課外的知識拓展。
(三)教師素質低,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擔任教書匠的身份,主要是講授知識。這種教育方式出來的學生不能好好進行創作,更多的只是單純地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展現在畫板上。表現性藝術應該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其藝術價值,如果只是教師的單純講授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發展的。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講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具有充足的積極性參與到學習中。
三、表現性藝術教學措施
(一)轉變審美觀念
表現性藝術作品的特征:表現性作品主要是藝術家對自己主觀精神的表達;表現性藝術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能懂自己的作品,畫家只要求與少部分人進行心靈共鳴和交流;表現性藝術作品往往非常有價值,藝術性非常高,學生只要學習好表現性藝術肯定會讓自己的思想更有厚度。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審美觀念,讓學生站在時代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從而讓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就是非常有審美價值的作品。梵·高只是用簡練的筆法就可以讓欣賞者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断蛉湛穭撔滦苑浅姡蕦Ρ纫脖容^明顯,為后世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典范。學生對《向日葵》的學習不僅可以感受到畫家的審美能力非常強,還可以對自身作畫有所幫助。
(二)與其他學科結合
藝術的可貴之處就是“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美術與電影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比如,在講解《寒江獨釣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柳宗元的古詩進行學習。不論是美術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留白的藝術美。根據柳宗元的古詩,學生可以對《寒江獨釣圖》這幅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應該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導呢?第一種教學方法是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表現性作品的特點;比如,教師可以針對一幅作品對學生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解答;第二種辦法是互動教學法。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不僅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種方法是比較鑒賞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鑒賞作品。可以是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還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只要是作品有一定的關聯性,都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鑒賞能力。比如,教師在對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的作品進行講授時,可以在多媒體上面播放這幅畫,再配以音樂,這樣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齊老用點、線、畫對作品進行簡單勾勒就讓欣賞者感受到了中國繪畫技術的高超。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
學生很難理解表現性藝術,表現性藝術也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就可以讓表現性藝術作品以全新的角度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整節課會變得很豐富精彩?,F代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讓學生具有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讓表現性藝術作品更有藝術氛圍。比如,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山水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音樂作品《高山流水》,從而讓學生融入一定的情境中,豐富自己的認知。
總之,在表現性藝術作品的教學中,教師要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手段。學生以往對表現性藝術的作品很難理解,但是如果教師豐富教學手段則一定可以讓課程更精彩。在表現性藝術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讓美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相信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的努力下,學生一定會對表現性藝術作品有全新的認知。
參考文獻:
[1]李慧.高中美術表現性藝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130-131.
[2]鄭海松.走出誤區 漸入佳境: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常見的幾個問題思考[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7):302-30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