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文
摘 要:自學能力的培養是課改的要求,也是化學這門科學性學科的要求。眾所周知,很多學生在初中開始出現偏科,甚至比較嚴重,尤其是化學學習,出現了極端的兩種現象,一種是特別喜歡,一種是一點也不喜歡,導致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本達不到預期。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意思就是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感受化學學科的價值和魅力,同時,也推動著學生在自主探究和體會感受中找到自學的動機,進而能夠積極地投身到課堂活動當中,最終確保課程教學目標的最大化實現。
關鍵詞:初中化學;自學能力;課前預習;實驗探究;課后練習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貫徹落實了課改提出的“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一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在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思想上的轉變工作,要結合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特點來組織有效的自主活動,進而,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本文筆者結合所教授的內容從三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論述。
一、課前預習:自學能力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有效的預習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初步的認識,降低學生進入課堂時的盲目感,而且,預習屬于課下活動,這也就意味著學生需要自己進行學習,沒有老師的幫助。所以,這一環節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但是,我們該如何真正發揮這一環節的作用呢?一直以來,課程預習的方式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種都有效,因此,為了在課前預習環節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學案的設計來鼓勵學生進行課下自主預習。
例如:在預習“制取氧氣”時,為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在預習的時候制作了相關的學案來組織學生進行課下預習,相關的學案如下:
(1)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2)從教材內容看,制取氧氣的方法有幾種?分別是什么?
(3)借助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過程中,二氧化錳起到的作用什么?
(4)結合氧氣的性質,說一說制取氧氣適合用哪種收集方式?
(5)試想: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木條復燃說明了什么?
……
組織學生課下進行預習,并嘗試對上述的學案進行思考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還能確保學生在主動預習中鍛煉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
二、實驗探究:自學能力
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理解相關化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實驗作用的發揮,借助實驗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大部分時間選擇的都是實驗演示,通過多媒體演示或者是教師在講臺上的演示來達到幫助了解基礎知識的目的。可是,這樣的實驗教學形式學生的參與感相對要差一些,積極性也得不到充分的調動。所以,為了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在自主實驗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課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實驗的活動,首先,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本次實驗需要用到的一些器材和藥品等,如:長頸漏斗、導管、集氣瓶、錐形瓶、稀鹽酸、大理石等等,之后,鼓勵學生明確本次實驗的步驟,并嘗試實驗,同時,需要學生對下面幾個問題進行解答,以確保本次實驗能夠順利、安全地進行。
(1)實驗裝置安裝好之后,為什么要檢查氣密性,這一實驗如何檢查氣密性?
(2)如何將實驗用品放置到錐形瓶中?
(3)本次實驗中應該采取哪種集氣方式?
……
組織學生邊思考問題,邊改進自己的實驗步驟,之后,再動手進行實驗,而且,對于該實驗的操作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即: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處理有害氣體,最終,在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也確保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三、課后練習:自學能力
課后練習環節也是鍛煉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但并不是說,學生課下獨立完成所布置的作業就是鍛煉的過程,而是指學生在課下獨立思考問題以及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所以,在課后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能力,要鼓勵學生在開放性試題的練習和解答中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同時,能為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例如:X、Y、Z是三種比較常見的元素單質,而且,甲和乙也是兩種常見的化合物,具體的關系如下圖所示。請根據這一關系來推斷出X、Y、Z、甲和乙的化學式。
對該題來說,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識以及學習的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并給出多種不同的答案。所以,在鍛煉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學生不要將自己的思路和答案進行局限,要全面思考、多角度分析,這樣才能得出多種正確的答案。而且,學生課下自主完成作業,也能節省課堂上的時間,之后,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各種答案的彼此碰撞中確保學生的化學解題思維得到發散。
總之,一線化學教師要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同時,為學生綜合化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和鋪墊。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