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華 魏亞偉 宋文 趙宇 張輝
【關鍵詞】臨床手術;局部解剖學;探究式教學
局部解剖學是實踐性極強的臨床醫學課程,內容抽象,綜合性強。單純地學習理論不重視實踐,會導致臨床手術操作的盲人摸象。采用試驗探究教學模式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探究教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醫學教育教學的不斷變革,探究教學模式探究成了構建人體解剖與臨床醫學應用之間的橋梁,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因此。提高學生學習局部解剖學的質量及今后對臨床實踐的了解,可以為學生學習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1研究對象2017年9~12月將2017級臨床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所選班級均為初次學習局部解剖學的應屆學生。
1.2研究方法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0人以上。要求每組的尸體完整,無腐爛,變異性小;器械數量保證好用、充足;根據學生人數布置學生查閱下堂課相關的臨床常見病,然后隨機檢查學生對局部解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分析、總結考核成績。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由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授課。研究組由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采用以“臨床常見病”為例逆向傳授局部解剖學的方法授課,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通過教學改革,優化教學目標。構建以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雙主”并重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強,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培養主體能力,塑造主體人格,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性學習。
(2)實現“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局解與手術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實驗教學中,將尸體解剖與臨床應用相結合,進行尸體解剖時聯系外科手術的操作,以臨床手術應用為目的,按手術操作步驟,運用層次解剖方法進行尸體解剖,并層層設疑。即教師根據局部解剖學教學內容為導向的局部解剖教學法,提出緊扣局部解剖學知識,既是和手術密不可分的疾病和局部解剖學知識,還要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局部解剖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團結協作,合力攻關的能力,為科研和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在尸體上做“手術”。通過“解剖”學習“手術”,加深學生對局解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局部解剖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起來。
(3)優化教學方式。局部解剖學的理論知識中一些專有名詞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授課。例如,在講解局部解剖學實踐課程時,教師讓學生對比學習,規范解剖操作方法。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Dunnett-t兩兩比較
實驗組理論考核的及格率是89%,而對照組理論考核的及格率是74%,兩組成績差異顯著(P<0.01)。
局部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范疇,本來就不易理解、比較乏味的學科,死記硬背、照本宣科會讓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厭惡、厭學的情緒,且傳統教學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采取合適的方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學生能不斷反饋意見,培養學生模擬臨床常見病的手術治療步驟,將其應用于標本的解剖操作,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對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科學認識,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自學探究技巧。
結合本次教學研究實驗結果分析,探究式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查閱臨床病例和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恰當的案例可以使學生重視自己對知識和技能的鉆研過程,進而促進他們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實施探究式教學加深了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共同體驗“教學相長”境界中的美妙,良性循環的教育理想離大家更近了一步。
總之,以臨床為導向的局部解剖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可幫助學生學習局部解剖學的積極性和對臨床疾病的認識及相關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該門學科的熟悉和掌握情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