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當前我國思政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揮資源優勢,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有助于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和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精神;思政教育
一、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繼承紅色精神,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強化紅色文化擔當,已經成為時代賦予的新課題。
(一)繼承紅色文化基因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
紅色文化自信源于其所蘊含的強大紅色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作出部署”[1],并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西遷精神……”[2]“歷經90多年的砥礪奮進,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構成了我們黨的紅色基因,并伴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共同構成我們黨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3]毫無疑問,革命先烈和英雄先進人物用鮮血和生命凝結的紅色基因,它們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情感的依托、精神的路標、前進的動力。
(二)挖掘內涵和強化紅色文化有利于價值認同
紅色文化傳承的核心是對紅色精神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作為紅色文化意義和紅色文化符號的統一體,直接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當中,體現在時代英模身上,對廣大人民群眾產生了形象性、時代性和持久性的感召力。”[4]新時代著眼建設和發展紅色文化,其主旨就是要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
紅色文化滲透著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不懈奮斗,體現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和有機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生動、感染力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易于開發,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文化基礎、文化資源和文化素材。挖掘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大力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5]
(三)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價值在于其蘊含的先進性、價值導向性和精神激勵性。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產業的先進性、價值導向性和精神激勵性功能,有利于弘揚主旋律和激發正能量,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實現紅色文化的責任擔當,將會發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獨特優勢,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和,從而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二、紅色文化的對于思政教育的獨特作用
(一)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
紅色文化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歷史,也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凝煉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一以貫之的革命精神。紅色文化所倡導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這就是紅色文化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勵后來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動力與源泉。
(二)紅色文化對思政教育的催化作用。
在新形勢下,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具體而言,紅色文化是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中豐富生動的優質教育資源,我們應當將紅色文化資源納入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體系中,并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使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紅色文化的塑造作用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是影響個體成長成才的第一因素。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核心,關系到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航程掌舵護航。紅色文化具有很很強的感染力,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向學生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依托紅色理論研究平臺,豐富文化育人內容。
依托校內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和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參與華清池西安事變遺址、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開展紅色主題文化展,傳承紅色基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二)發揮紅色文化學科優勢,拓展課堂育人渠道。依托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學科和課程專業,從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兩方面開展了思政課程改革,提高思政課實效性:一是探索專題式教學模式;二是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打造“紅色課堂”品牌,把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創新。開設思政課“紅色講壇”,邀請紅色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同時,在課堂上,采用參與式、情景式、體驗式等教學模式,讓廣大學子沉浸在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之中。
(三)搭建紅色主題活動載體,創新實踐育人方式。把“紅色元素”融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積極搭建紅色實踐平臺,完善紅色實踐機制。成立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會會等學生學術組織和學生社團,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雷鋒月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走訪老黨員老紅軍和抗戰老兵、紅色調研和采風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成為紅色文化的自覺弘揚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秋石:《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求是》2018年1月2日 http://ex.cssn.cn/zzx/zggcd_zzx/201801/t20180101_3800223.shtml?
[2]李亞彪:《弘揚紅船精神:中共革命精神譜系再定位》,《半月談》2017年12月06日?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7125/241285.shtml
[3]陳紅梅:《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擔當》,《江西日報》2018年1月15日第2版?
[4]陳紅梅:《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擔當》,《江西日報》2018年1月15日第二版?
[5]陳紅梅:《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擔當》,《江西日報》2018年1月15日第2版?
作者簡介:黃云,陜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基金項目:2018年度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西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建設研究”(2018C043);2017年西安工程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7ZXSK46);2017年度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17JDSZK09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