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洲
摘 要: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技能,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也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教育;思考
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高度關注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因此,小學語文課程理應承擔起促進發展、提高素質、弘揚人文精神的責任,讓學生從語文中得到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運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如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精神貫注和人格熏陶,為其“終身精神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在教學中要樹立“大語文”觀
教師要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于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引導學生回歸大自然,去發現和體會實踐中那些散發著人文魅力的素材。語文學科作為語言文化的載體,它并非孤芳自賞,它的內容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可能包括有關人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在語言文字、文學之外還蘊涵著深厚的歷史、藝術、民俗文化等內容,體現著人們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體現出濃濃的人文精神。
例如學習課文《憫農》,作為古詩教學來講,首先是字詞句的落實,然后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深入學習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愛惜糧食”這種節約的思想。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內容,通過分析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再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學生甚至得出愛惜糧食,利國利民,是對勞動者的尊重等課文以外的結論,最后讓學生結合課文與生活實際談看法。在這堂語文課中,學生能總結文章主旨,而且能聯系生活實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人文教育。
二、鉆透教材,正確體會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龍》中所述:“情動而辭發”。作者在寫文章時,必定是先傾注了情感,才來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體現了作者的人文性。作為語文教師,首先得自己去領會課文字里行間蘊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響并感染小學生。例如,筆者在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將李大釗簡單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課堂的互動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將英雄理解為不把生命當回事的人。筆者大驚,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帶給我們的人文信息。為什么他們會不怕死?那是他們熱愛生命的表現,犧牲小我、顧全大我,那是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這是對生命的一種真正的熱愛啊!經過調查,95%的學生轉變了對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樹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尊重學生的多元反應和獨特體驗,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領會人文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幫助他們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利用語文資源,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傳授人文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對語文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教學資源,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局限于教室、校園的空間,時間上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內容上只局限于語文教材的教學觀念,要引導和組織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現實社會中,讓學生能適應自然、能清醒的洞察社會。紛繁復雜的社會本身就是一所人文學校,教學時,我們要創設一個適合學生的人文校園環境,利用多種教學途徑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如樹立他們正確的生活觀、培養他們美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審美情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等。
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無須一臉嚴肅地教學,學生也無須畢恭畢敬地聽。教師只是一個先學者,就像一部電影的導演,要能吸引和引導學生自覺的走進課堂的教學,根據課文內容時而與學生同樂、同悲。除此以外,教師應還有長者風范,多一份真情與民主,少一份無情與獨斷,教學中要能與學生共同商討課文的教法、內容講解的深淺和作業布置的多少,課后總結教與學的體會,在教學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樂學肯學,以求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語文學科也是一門藝術的學科,教學時也需要教師豐富的情感。沒有情感的語文教學,可視作是沒有“語文”的課堂教學。教師不愿上這樣的語文課,學生就更不喜歡聽這樣的語文課。教學課文時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愛、憎產生共鳴,甚至是心靈上的震撼,從而得到教益和啟迪。在語文教學中,要讓藝術走進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藝術化,是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徑,藝術是培養人文精神的臺階,藝術的魅力在于與人們的審美活動緊密聯系,最具有感性也最具有趣味性,能讓學生自覺地去關注生命,審視自我,使幼小的心靈從一開始就得到凈化。
四、在擴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
閱讀教學中,要根據課文的特點,有機地開展擴展性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學一個人的文章,可以選擇與這個人相關的其他文章來讀,從而對這個人有更深更廣的了解。如果對一個人的生平有了整體認識,那么對他在某個階段某個時間中的表現會把握得更準。例如學習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可以選擇冰心的《再寄小讀者》來讀。
也可以選擇與文章相類似的文章來讀,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獲得更多的語言積累。例如學習《霧凇》,可以選擇《火燒云》《晨霧》等文章。這樣的閱讀,由課文這個“點”擴散成一個較大的“面”,這個“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圖片資料,也可以是音像資料。
由“點”到“面”,學生的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是,學生的語言感知量、積累量也不斷增加,領悟力也不斷增強,從而讓語言和精神在廣闊的閱讀空間中建立更多的聯系。
總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這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它能夠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促進學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使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人文價值的滲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好思想、好品質、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