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從各個角度考察教師授課情況,從評價階段和范圍上來說,評價主要分為確定評價維度、明確評價指標、設計評價樣題這三階段。文章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知識為例,教師需要對評價每個階段中有涉及課程內容的解讀、學生學情分析等進行嚴格思考和把關,設計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才能科學地讓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完善其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學科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評價體系;指標;維度
構建課程評價體系最終目的在于對學生學業完成情況、教師授課情況、課程目標達標程度做出判定,同時對改進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提供重要參考,因此課程評價體系應堅持公平性、客觀性、科學性的原則。很多教師都反映我國數學評價體系不夠標準,評價質量不高,評價效能偏低。在當前應試教育影響下,關于評價體系方面的問題確實需要這個問題具體表現為許多學校喜歡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業情況、教師授課質量的唯一指標,造成評價結果的有失偏頗,這不僅是對學生的不公平,同時也影響著數學教學工作的改革。文章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旨在讓教師科學地教授學生,科學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 研讀課程標準,確定評價維度
參考國外的優秀經驗并結合本土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有學者提出將課程內容、結果目標作為評價數學學業情況的兩個主要維度。課程內容是通過樹立某階段的小數數學教材內容,找出所評價的目標在課程內容中的具體體現,主要分布在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之中,同時還包括了這些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以及構成方法。認知維度主要是通過分析結果目標來明確具體的評價指標,進一步判斷學生通過該階段的學習能夠達到的數學認知水平。結果目標根據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成效,可以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以及運用四個層次,分別對應了不同階段學生的能力要求,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
例如,以“認識分數”第二階段性教學為例,教師將教學內容與認知維度相對應,并列出了下表的評價方式。
在本階段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分數已經有大致的了解,本階段教學目標是加深對分數的認知程度,主要有以上三項教學內容,其中更加側重對分數比大小能力的掌握。因而在評價的時候,應將重點放在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分數大小關系,能否在數個分數之中找出最大的分數和最小的,并將這些分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二、 根據課程內容,明確評價指標
在明確評價維度基礎之上,還需要進一步地明確評價的指標。在具體課堂教學中,評價維度還可以分為兩級指標,即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一級指標是初步細化評價維度,將具體授課內容與維度相融合,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應該學習到什么,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二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的再細化,是通過詳細地分析課程內容明確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其中融入和數學課程的學科特點,應保證數學學科評價的有效性、客觀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具體示例如下表所示:
三、 設計評價樣題,檢驗學習成果
評價樣題是二級指標的重要載體,是將每個評價點都融入樣題之中,涵蓋到每個評價指標。評價樣題的設計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保證樣題形式多樣化。根據評價的維度與難以程度不同,盡可能多地設計樣題的種類,力求涵蓋更多的評價要點。例如,在評價學生是否認識分數“二分之一”的時候,既可以利用折紙的方式考查學生能否準確說出每折一次紙張,占原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也可以采用涂色的方式,將一個圓形紙片分成六個等分,每次填充其中一個空格,看看學生能否準確說出那一次的填充之后是原來的二分之一。二是保證樣題內容的全面性。題目內容必須面向所有待評價的學生,難易程度的設計也需要與課程標準相吻合,不能設計的過于簡單,也不可設計的太難,能夠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需求。其次樣題內容不僅需要涵蓋本節課的知識點內容,還可以適當地融入之前所學習的知識點,考察學生的融會貫通能力。三是保證樣題表述清晰,在布置任務的時候多運用“畫出”“指出”“標出”等比較清晰的詞語,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具體任務,準確完成評價測試。例如,在考查學生分數比大小知識點的時候,題目可以設計為;將1/2、3/4、1/5、6/7、1/8五個數字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樣的題目設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即將分數從大到小排列,分數的范圍是上述所列舉的五個數字。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小學數學學科評價困難的原因很大程度地在于缺乏科學健全的評價標準,評價的指標和方法經常出現變動,導致每個階段的評價都不一致,無法保證對學生做出最客觀公正的評價。為此,作為教師在日后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應以課程內容為核心,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明確評價維度,到確定評價指標,再到設計評價樣題等一步步縮小評價范圍,給予學生最精確、最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華應龍.分數:先分后數——“分數的意義”教學新路徑[J].人民教育,2011(6).
[2]張華,盧江.小學數學學業評價標準的研究與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10).
作者簡介:
劉蘭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通賢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