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講究的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育學生的品質,如互幫互助學習、自我探索學習、情境教學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自愿參與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活動
高效課堂的實現不只是完成現有的學習目標,是為了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的學業完成得更加順暢。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要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授方法和訓練技巧,讓學生能夠完成從掌握書本知識到課外實踐悟出道理的過渡,啟發學生自主研究和自我發現,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高年級高效教學這一專題做出系列闡述,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一、 科學地制定教案
制定教案是學生的主要內容,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前提。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思維習慣。教師的教學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上,還要思考以下問題:怎樣幫助學生接近目標?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是否應該調整教學節奏?怎樣讓學生提起興趣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性和個性特征,普遍作用于生活,讓教學目標能適應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當學生提出與教材課本無關的問題,怎樣才能讓教師不按照所寫的教案走,而是靈活地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些都要擺在首要位置,科學地制定教案,應對不同教學狀況。
例如:人教版課標試驗教材五、六年級閱讀課文占整個教學比例頗高。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照著教參講解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沒有讓學生把握課堂學習的節奏和框架。課文教學應該是對字詞句的延伸,是對現實生活的應用。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方法上的“粗放”,初讀課文時切不可過度強調節奏,要耐心引導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在教案上多設置問題展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需要老師的引導,閱讀課文也不能過多地灌輸,這樣會束縛學生的主觀思維,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講解《山中訪友》時,先創設情境,然后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跟隨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讀讀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問:“作者拜訪的是哪位朋友呢?”經過學生的閱讀,進行交流,了解學情,依次列出:“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懸崖、白云、云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哦,原來作者是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最終,引導學生真切地感受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這就是獨特構思的奧秘。在教案設置上,注重歸納,將表達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集中閱讀,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二、 構建輕松的教學氛圍
如果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就能夠帶給學生更多貼切的體驗,學生就能更輕松地去應對學習中的難點。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面對錯誤及時改正。學生的回答產生了錯誤,也不能夠直接否定,要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不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要及時用柔和的聲調去鼓勵學生,贊美學生的優點。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放松學習。
教師要給予學生精神支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善于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及時讓學生發現問題,努力改正錯誤,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在教學中,學生提出和老師不同的見解的時候,教師不要一票否定,甚至是阻攔學生思考,要對學生進行贊美,告訴學生勤于思考的重要性。
比如,有的孩子感受不到應有的情感,完成習題的答案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換位思考。教師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學策略,實現學生知識的累積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潑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創新意識,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小學生普遍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師應大膽抓住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和視角。傳統教學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現階段的教師仍然采用以教師主導教學全過程、學生單純負責接收的教學方法。顯然這已經不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也不能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啟迪意義,幫助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刻的描繪,結合語文情感的積累,采用提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
教學《我的伯父先生》,學生們提出了許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價值的問題,例如:為什么作者稱了“伯父”還稱“先生”?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了,思維活躍起來,這為新課的學習埋下好的伏筆。“伯父”點明了作者和魯迅的特殊親屬關系,“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并列,既是對親屬的懷念,又是對魯迅崇敬的感情。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引導效果更具備人性化,培養他們發現生活和自我探索的精神。
四、 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結合教材的知識內容,積極改善教學目標,制定出精彩紛呈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
比如,讓他們去接觸生活中的實例,組織學生去郊游,讓學生以小組團體的形式開展戶外運動和野炊體驗。教師要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探索學生的心理需求。當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促使他們探知生活,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強烈的求知欲。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學習中時,他們就會反映出團結合作的品質。在閱讀文章和賞析文章的過程中,創造多元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我是媽媽的小幫手”的活動課為例,教師是活動課的導演和策劃,活動課的選題、目的、方案都由學生分派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在活動課的準備階段,教師制訂活動計劃,把全班分成小組,把“我是媽媽的小幫手”主題分為“我的媽媽”“我幫媽媽做家務”“媽媽告訴我”三個內容,活動形式有網絡瀏覽、收集、整理材料,最后以家長會的形式開展,在此教學過程中,均有現場觀摩、拍照、小記者采訪,匯集到組長形成說明文字,制作PPT放在班會上展示。
五、 創設情境教學
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更注重情境。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擴展思維,將在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其對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學中更需要以豐富多彩的畫面和真實動感的情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并給學生足夠的聯想和想象。巧妙的情境創設不僅能夠強調教學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也會促進教學過程中做出反饋,它立足于課本,也是超越了教材。一般來說,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音樂渲染情境、以實物演繹情境、以表演體現情境、以言語描繪情境等。
比如教學《詹天佑》,里面提及的兩列火車在人字形的線路上行駛這一情境,教師可以用兩張火車剪紙替代。在《我要的是葫蘆》的課文教學中,考慮到城市學生對葫蘆這種植物比較陌生,結合課文畫一個葫蘆藤做背景,將葫蘆放在藤下,學生自然就能明白葫蘆與藤葉之間親密的關系。只要葫蘆,不理會蟲子咬食藤葉是不可能的。我們談到的情境創設大多都是借助再現、實物演練、文藝渲染及角色扮演來實現,無論哪一種都充分發揮了語言的功效。例如教學《荷花》,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隨著音樂去想象,然后教師帶有感情地描述句子:“看,荷花翩翩起舞了。”教師運用語言描述與直觀方法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協調作用,將學生帶入意境。語言透露著情感,富有情趣,描繪形象和意境,使學生逐漸忘卻自我,陶醉其中。
六、 布置作業更具延展性
課堂教學是一部分,課后作業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我們要求的是布置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的作業,比如語文課文的改編(附加題)、知識遷移拓展和學習能力提高等問題。在布置作業時,要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每次作業都要有新意,有變化,設計出能體現知識遷移和實際應用擴展的題型,啟發孩子發現生活,感受生活。教師要善于將教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積累鮮活的社會實例,與學生已有的體驗和經歷相結合,讓所學知識能解決自身問題,對今后的學習產生良性循環作用,以此來凸顯教學的有用性和實效性。
七、 結束語
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師要敢于創新,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出不同風格的教案。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努力營造和諧共存的交流環境,使課堂教學變為生動的、互動的、多角度的靈魂溝通過程。
參考文獻:
[1]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5).
[2]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鄧伊玲,中小學系列一級教師,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