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軍民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但實際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在課堂上以灌輸為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已成為新課標實施的一個主要的“瓶頸”。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仍然缺乏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方法策略
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使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并進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導入
導入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探究效果。教師應當在課一節課的開始,用較短時間,通過口頭敘述或多媒體課件,準確清楚地向學生表達課堂教學目標,以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目標力求具體明確,切忌出現抽象的詞語。在這個環節,教師應控制好時間,既要讓學生明確目標,又要讓學生知曉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以便為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探究做好鋪設。
二、設疑
探究源自問題,問題始于設疑。設疑要以學生為主體,富有一定的啟發性,以觸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感官,以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設疑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分層應對的原則,即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設疑,注意把握好難度和力度,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解決問題,完成探究性學習的任務,切不可因為設疑的失“度”而讓學生無所適從,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問題的層次性和梯度性可以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需求。
三、調控
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即使教師考慮得再周全也不可能決定整個學習過程的軌跡和走向。因此,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調控是必要的。教師要善于關注課堂動態,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及時靈活地應對,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既鼓勵學生大膽地放手實干,想自己所想、為自己所為,以創新的頭腦去支配自己的探究行為,又引導學生小心地脫離困境,適時適度地給予扶持和幫助,或者降低探究的目標,保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勇氣,從而確保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既是教育的藝術,又是教學的策略。
四、答疑解惑
學生的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即四至六位學生組成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開闊思路、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最后是全班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教師鼓勵學生相互學習,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挑戰別人的觀點。生物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堂討論作為學生交流的重要平臺。課堂討論有利于發展學生在談論科學觀點時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有利于學生讓教師和班上其他同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維,也有助于學生學會建立自己是如何利用所學的東西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小結——突出學習的系統性
小結是將探究成果進行系統化的必要環節。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無論是問題的討論,還是實驗的研究,都必然有一個學習的結果,這種結果必須由學生自己梳理和提煉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得出結論。對于這種結論的闡述教師不應挖掘得過于深刻,以保護學生的探究動力為首要,為下一步的探究學習預留足夠的空間;教師同樣要妥善處理好“收”與“放”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將討論或實驗的結果進行歸納,又要為學生后續的探究學習鋪好道路,促使他們在探究中反思,在思考中實踐,讓知識趨于系統化。
例如,講“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實驗來驗證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從而,在實驗小結時進一步啟發學生:你能否根據這個實驗原理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根尖產生的生長素是由根的形態學下端向上端運輸的?這樣就將整堂課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
總之,探究性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