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峰
摘 要:由于小學數學新課標改革的核心是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本文通過教與學的研究,探討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小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論依據;教學實踐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灌入式教學和死記硬背,以學業成績的高低代替了學生能力的高低,教學中反復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及做題技能來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片面的追求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發展。造成數學教學中一味看重學生學習的結果,不關心過程,更不關心過程中的對或錯,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以來,強調老師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分析研究學習過程。旨在提高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性學習環節。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抽象的數學學習,通過多途徑的教學探索,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對學習數學活動的思考,如何從小開始,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答題過程進行反思,掌握兩者的差別,及時學會總結,累計經驗,從而訓練這種善于總結學習過程的思想方法,逐步掌握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學習方法,達到學習中學會如何創造性的學習目的。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
數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解、演示、示范、呈現一些具體的形式。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將以上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課之前,認真做好教學設計。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預想好給予學生幫助的形式和內容;其次,還要預計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并預想好在什么時候是提供滿足這種需要的各種條件的最佳時機;此外,還應精心設計好學習的評價的目標和方式,使評價的導向、激勵和反饋的功能在自主型教學方法的課堂學習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做好以上準備工作,老師在教學中才能達到系統化的教學,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滿足兒童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得的一種積極健康的自我體驗,作為老師充分的教學準備并預計各種可能發生的學習問題及解決辦法,將顯著改善教學環境,開展對話式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形成相互平等、信任學生也需要預先知道自己在課堂活動中的目標和任務,也需要預先規劃自己的活動方式和過程,也需要預先收集相關的信息和問題。只有這樣,課堂中的質疑才是可信的,表述才是合理的,沖突才是真實的,交流才是有效的。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自我潛能發展,才能構成完整人格的發展。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盡可能多的數學知識,便于形成良好學好數學方法。
三、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探究,獲得思維方法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課中,在交流第三種情況時(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綠球),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應該全部放綠球,但是有兩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應該放很多綠球,放一個紅球。這時,我馬上按照那兩位學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6個綠球和2個紅球,并讓那兩位學生親自摸一摸。事實勝于雄辯,最終那兩位學生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問題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逐步解決。通過實際操作,他們親身體驗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綠球。這種數學思想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他們通過親身探究自己構建起來的,使他們真正理解、真正相信。
四、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合適地進行調整、豐富自己的認識,獲得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鼓勵學生大膽、主動地與同伴交流,虛心傾聽同伴的意見。學生在這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斷打開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發揮集體的智慧,使每個學生點點滴滴的思維火花成為大家共享的資源,從而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能力的發展,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首先我利用閱讀的方式初步讓學生認識圓的“直徑”、“半徑”、“圓心”,接著,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圓片找出圓的“直徑”、“半徑”、“圓心”,以及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方法。最后讓各小組展示本組的實驗成果,有的小組是按書本上的方法去做,有的卻想出巧妙的方法,如用對折方法發現了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別人跟自己不同的方法,而且領悟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在教學過程多進行研究,想辦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養成反思性學習的良好習慣,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以“研究學習”為主全員參加,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外鉆研教材,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從而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楊志勤.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新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S2).
[2]張玉杰.數字高清展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上旬,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