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亞慧
摘 要: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內容,關乎學生的語文發展以及今后的程程。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善讀”這一概念,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培養其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善讀”;閱讀理解
“善讀”是一種素養,也是一種讀書意識。要求學生能帶著積極樂觀地態度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去。“善讀”是自發性的閱讀行為,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刺激,是一種本能,一種習慣。所以。幫助學生養成“善讀”的學習習慣,有效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有重要的影響。下文筆者將從多個方面闡述如何幫助學生養成“善讀”的閱讀習慣,以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有興趣地讀書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讓學生養成“善讀”的閱讀習慣,首先要做得到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去。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愛好,立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創設閱讀情境,從而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愿意主動去閱讀。下文筆者將從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天性聰穎,想象力驚人。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他們會因為某一個場景,將自己代入場景當中,同時加入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自我陶醉其中。“代入感”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一種能力,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和利用學生這一天賦,結合實際閱讀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徹底解放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筆者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閏土、魯迅等角色,比一比哪個小組表演的更形象生動。有的小組為了表演還準備了一些頭飾、裝飾;有的小組甚至還加入了一些動作設計,十分有趣……給每個小組一定的評價之后,筆者還給學生設計了“課堂小練筆”。文中最后說道:“我”和“閏土”再也沒有見過面。引導學生對這一情節進行續編,并且口語闡述,學生們紛紛搶著回答,說的有聲有色。
2.生活氣息引入閱讀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寶庫,語文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也正是葉老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生活特性,從生活角度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活動。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各地過春節的一些習俗和一些充滿趣味的活動。隨后,讓每個學生都說一說自己家鄉或者其它地方的“春節習俗”。學生們興趣高漲,紛紛舉手搶答。有的學生說:我的家鄉在東莞,正月初一有祭神一說,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有的學生也說: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自己對各地春節習俗的了解。隨后,筆者話鋒一轉:各地春節風俗不同,那么我們的首都北京又是如何過新年的,又有那些習俗呢?現在就讓走進今天的課文《北京的春節》一文,一探究竟。學生們大聲附和:好!(紛紛翻書準備)
二、讀書要有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生才能快速搭建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橋梁。筆者將從“泛讀、精讀”等是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泛讀
小學語文中的“泛讀”指的是大量、廣泛地閱讀。泛讀的內容不局限于教材,還可以是其它可讀性較高的書籍。只有學生經過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培養好語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以及文章質量好壞。所以,語文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推薦一些與教材有關的課外讀物;此外,還可以給學生進行協商,開放圖書館,讓學生定期借閱圖書館中的書籍。為了監督學生的泛讀質量,給學生布置讀書筆記的作業,鼓勵學生寫讀書心得,從而讓泛讀發揮其真正教育價值。
2.精讀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自我學習的基礎和意識。因此,針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精讀的含義就是自讀。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以下閱讀意識:
(1)一是解析生僻字,理解不認識詞組和句子的意思。
(2)二是內容解析,讀過一兩遍之后,就要理解文章大概是寫的什么。
(3)三是理解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問題,總結作者應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用了正敘、倒敘、還是插敘。
讓學生按照上述步驟去進行精讀。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自讀,隨后教師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在進行精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善讀”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重要的意義。以上僅是筆者的粗鄙見解,旨在拋磚引玉,望廣大語文教育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李昌紅.淺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2018,96.
[2]李永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經驗點滴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
[3]王建青.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文教資料,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