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凱莉 姜新苗
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發(fā)達城市以增加其收入。勞動力轉移從而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兒童時期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父母一方或雙方不陪伴在兒童身邊,將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如認知偏差,親情缺失等。與此同時對于氣質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氣質雖然屬于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其也就有發(fā)展性,在后天的影響下,個人的氣質也是可以改變的,其中最顯著的是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將從氣質類型這一方面了解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氣質類型之間的差異。最后分析結果得出,是否為留守兒童,對兒童的氣質并沒有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氣質類型;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人身心發(fā)展,知識儲備的關鍵期是兒童時期,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生活環(huán)境不穩(wěn)定,與家人情感缺失,會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與發(fā)展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些都可以從孩子的性格上表現(xiàn)出來。而一個人的氣質與性格相互滲透,相互制約。一方面氣質會將性涂上神秘的色彩。如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都可以表現(xiàn)出助人為樂,膽汁質者會表現(xiàn)出熱情、豪爽;粘液質者則會不露聲色、腳踏實地的支持。氣質的含義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中表現(xiàn)出穩(wěn)定的動力特點。
盡管氣質是一種天賦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物遺傳因素影響,但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也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將通過對比分析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氣質類型的差異,判斷父母的陪伴這一后天環(huán)境是否會對孩子的氣質類型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jù)這一研究結果,若有影會產生怎樣的問題,若無影響,則我們可以通過對留守兒童的面臨的問題,以及可以采取的方法,同時針對氣質類型展開不同的家庭教育等問題進行闡述,如多血質的氣質類型更合適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教育。通過對包括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有助于人們更加了解留守兒童,面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兒童,了解其行為習慣,同時針對其行為習慣可以采取其相應的更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促進兒童的個性完善,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一、留守兒童概念
留守兒童是指因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或者經商時間超過六個月,而無法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父親或者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隔輩親人,甚至是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年齡在18周歲或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呵護和完整家庭的呵護,這會在他們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問題,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特別突出。會經過一系列列的分析得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表現(xiàn)出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留守兒童生理健康。由于親友或者祖輩缺乏科學的營養(yǎng)學知識,導致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合理的健康的日常飲食。有關于留守兒童的營養(yǎng)以及健康狀況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留守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水平低于非留守兒童的現(xiàn)象。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相關的關注和滿足,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他們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
留守兒童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通常只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生活以及生存上,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安全教育。根據(jù)公安部的有關調查得出,在被拐賣的兒童中,流動兒童占首位,而留守兒童位居第二位。有些地方曾出現(xiàn)的女童收到性侵害的案例中,也是流動兒童居多。有很多案例都可以說明,缺少父母的教育、指導以及呵護,以及留守兒童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如今的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應該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二、氣質的概念
氣質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雖然氣質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但是在托馬斯(A.Thomas)等人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發(fā)展的同時,氣質在生活以及教育的條件影響下會緩慢的發(fā)生著變化,他的變化可以是適應當前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是為了符合當今社會實踐的要求。卡跟(1984)對100名嬰兒的氣質進行了思念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地抑制性氣質在四年內可以發(fā)生改變。因此氣質在擁有穩(wěn)定的一面的同時又存在可塑性的一面,氣質有著穩(wěn)定性與可塑性的統(tǒng)一。
現(xiàn)代的氣質學說把氣質分為四種類型:粘液質、膽汁質、多血質和抑郁質。多血質的人表現(xiàn)為反應性,興奮性以及平衡性都很強,感受性比較弱,活潑好動,敏捷,喜交往,注意力轉移,興趣容易變換,外傾性,感情豐富,熱情大方,適應能力強,但是他們的缺點是穩(wěn)定性差,缺乏毅力和耐心;膽汁質的人表現(xiàn)為感受性弱,反應性和主動性很強,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易沖動,心境變化劇烈,具有外傾性,他們的缺點是:感情用事,做事情不經過大腦;粘液質的人表現(xiàn)為感受性低,反應性低,情緒興奮性低,主動性強,安靜,穩(wěn)重,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wěn)定難轉移,善于忍耐,明顯的具有內傾性,外部表現(xiàn)很少,但是他們的優(yōu)缺點是,反應速度慢,情緒穩(wěn)定,但是行動遲緩,沉默寡言;抑郁質的人表現(xiàn)為感受性高,不隨意的反應性很低,嚴重的內向,主動性弱,表現(xiàn)為孤僻,反應遲緩,具有可版型以及不靈活型情,優(yōu)缺點是:雖然想象力豐富,自制力很強但是軟弱膽小,優(yōu)柔寡斷。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江西省樟村中學初中部隨機抽取118人作為被試,其中留守兒童59人,非留守兒童59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氣質量表
《青少年氣質量表》最開始是在1980年編制的,當時是作為一個趣味性的測驗進行發(fā)表的。發(fā)表后在教育、心理、醫(yī)學、體育各界有強烈的反響。1991年由天津師范大學教授等人,研究選擇了1168名大學生進行量表的測驗,結果在1993年的《體育科學》雜志第一期發(fā)表。
2.量表的常模
在我們進行氣質類型測量的時候,由于氣質類型是不能明確的分開的,所以不能說某某是哪個類型,而只能說某個人那種或者哪幾種的氣質類型表現(xiàn)突出。所以根據(jù)這個原則,心理學學者們對2466名小、中、大學生進行了測試,得出的常模表,然后更具常模表得出相應的結果,進行問卷調查,通過數(shù)字等級制進行計分,比如,非常符合5,比較符合4,拿不準3,比較不符合2,完全不符合1。最后將沒一種類型的題沒有得出的分數(shù)進行相加,得出的和則是這個類型的得分。
(三)實施測量以及數(shù)據(jù)處理
對江西省樟村中學中的學生隨機抽取1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測量,剔除無效問卷,然后運用SPSS對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四、研究結果
1.描述性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留守兒童中測量結果為膽汁質的有1人,多血質有25人,粘液質的有9人,抑郁質的有6人,膽汁質-多血質的有10人,多血質-粘液質的有7人,多血質-抑郁質的有1人,總共為59人;在非留守兒童中膽汁質4人,多血質19人,粘液質12人,抑郁質11人,膽汁質-多血質20人,多血質-粘液質14人,多血質-抑郁質1人,總共為59人;在總人數(shù)為118人中,膽汁質有5人,多血質有44人,粘液質的有21人,抑郁質的有11人,膽汁質-多血質的有20人,多血質以及粘液質的有14人,多血質-抑郁質的有2人,多血質-抑郁質的有1人。
2.相關性檢驗
通過卡方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從結果的數(shù)值上顯示出來p=0.52>0.05所以原假設(是否為留守兒童與氣質類型無關)成立,同時也可以說明氣質類型與兒童是否有父母在家的陪伴沒有很大的關系。而且表中可以看到最小期望值為0.50<1顯示出來卡方結果的可靠性比較低。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其父母在兒童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失位,會使兒童不能順暢地和父母進行交流,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更為嚴重,在本論文的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就氣質類型這一方面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有區(qū)別,這和本文作者在問卷調查的效度,統(tǒng)計方法等多種因素有關。證實了氣質這一心理特征的穩(wěn)定性。
五、結論
文章研究的是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是否有父母的陪伴對兒童氣質不會造成影響,氣質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可能出現(xiàn)的原因有,留守兒童的性別、監(jiān)護類型、年齡、父母外出情況等因素影響研究結果。除此之外本文又根據(jù)留守兒童的現(xiàn)象,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籍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2]全國婦聯(lián).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節(jié)選)[N].中國婦運,2008:635-37.
[3]劉麗紅.氣質與血液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83(3):54-55.
[4]宋芳,蘇林雁.兒童氣質與行為、家庭教育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9.
[6]黨云晧,姚梅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現(xiàn)狀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1):1519-1520.
[7]劉霞,張躍兵,宋愛芹,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68-70.
[8]Barnes H.L,olson D.H,Parent-Adoleseent Communieateation and Cireumplex Model,Child Development,1985.
[9]UNICEF.The impacts of migration on children in Moldova[N].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orking Paper.
[10]Ma S.Chinas “l(fā)eft behind”children often suffer health consequences[J].CMAJ,2010,182(16):731-732.
[11]張亮,張國臣,謝守付,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3):288-291.
[12]Valtolina GG,Colombo C.Psychological well-being,family relations,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J].Psychol Rep,2012,111(3):905-928.
作者簡介
作者一:韓凱莉(1992—),女,漢,碩士,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作者二:姜新苗(1993—),女,漢,碩士,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