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珠珍
摘 要: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動手操作可以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中來。在操作中感知的數學知識,形成的深刻表象。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盡量不要錯過可以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案例論述了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動手操作的引導。
關鍵詞:動手操作;引導;思維
“看到的不易記,聽到的容易忘,動手做才能學得會。”“做”就是讓學生實踐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皮亞杰曾說過,動手是智慧的根源。加強操作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學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一、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組織學生的操作活動,教師事先要有周密的計劃。即幫助或布置學生準備好操作的材料。是個人操作還是小組合作完成;本節課要組織幾次操作活動,先后順序怎樣安排;怎樣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預計在操作中會出現哪些必要的問題,怎樣預防,哪些問題是可能發生的,怎樣進行引導;怎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等問題都要考慮到偶發事件,才能正確處理。
學生進行操作活動,教師要有必要的指導語。對低年級兒童的指導語要具體明確。隨著年級的升高,操作經驗逐漸豐富,指導語可以逐漸籠統。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要進行探索和思考,因此必須組織交流。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心里怎樣想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要想得來,才能說得明。我們想不要用統一的語言,但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的準確和簡練,要給學生充分“說”的機會。
二、操作要有教師有效的指導
理想的課堂是師生真實自然的互動過程,是動志生成的教學推進,更是一個在教師價值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有效的操作活動更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對學生操作活動中進行實現調握和原則性指導,能確保活動的順序進行和實際效果。
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抓住教學對象的特征進行判斷說理。使學生在積極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操作要有教師的有效指導,當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時,用學具擺一擺,就會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
三、操作要給學生合理的空間
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為學生的開放性操作活動奠定了基礎。教學時我們不能以自己個人的理解,無意識的限定學生的操作范圍,剝奪學生的思考機會。應該讓每一類學生按照同一個要求操作,從而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尤其是把合作的、探究的、自主的外在形式與思維和方法、習慣和態度、情感和體驗的內在本質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需要時間。到底要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才能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概括為:
(1)問題的空間。
(2)過程的空間。
(3)思考的空間。
(4)交流的空間。
(5)體驗的空間。
在一堂操作課中,學生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展示。有很多想法需要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怎么辦?我認為,一方面要盡快建立新型課堂下的課堂常規,從科學的,規范的課堂常規中擠出時間。如果這些常規不到位的話,那是很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因為40分鐘會在熱熱鬧鬧中流失。我認為,需要時可以變一課時為兩課時;必要時,也可以變兩課時為一課時。只要是學生思考的需要、表達的需要、爭辯的需要,最終都是發展的需要,是允許的。教師可以在學生數學思維最需要的時候給予足夠的探索時間與高度的個體關愛,讓學生去表達、爭辯,去經歷、體驗數學的“再創造”。
四、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操作的目的是解決學生在學習途中的思維受阻現象。所以操作活動不是隨意進行的,應該是有組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把握契機,提供學生操作的機會,給學生動手操作提供一種心理期待,讓他們比較明確自己的操作目的。
操作要適時、適量和適度。適時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最佳時機,當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時,用學具擺一擺,就會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適量是指控制使用的次數,活動的次數不是搞的越多越好。適度是指當學生的感性認識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應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即使到了高年級,抽象思維成分多一些了,也還離不開具體形象事物的支撐。動手操作能發展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實踐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吸引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數學活動中來。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小學生學習數學來說,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因此,數學教學應該讓兒童動用學具或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等動手活動,幫助兒童獲得直接感知,再通過首腦并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進而培養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點。生理學的研究也證明“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小學生在操作時,手指尖的觸覺引起的刺激能迅速傳遞給大腦,在大腦皮層興奮的前提下,產生積極的思維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不要錯過每一次可以讓學生動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3.
[2]小學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