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榮
摘 要: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歷程中比較有里程碑的事件就是2003年國家頒布《工傷保險條例》,使得我國較為完整的工傷保險制度得以建立,在現實生活中得以運行。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工傷保險制度相比,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在保障項目與制度設計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關鍵詞:我國;工傷保險;思考
1 目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在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立法層次較低,法律強制力不夠。當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執行主體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頒布《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行辦法》。由于該部法律立法機構的層次比較低,只是部門法,所以造成法律的強制力不夠。但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也實施了工傷保險費用的社會性統籌,有效地實現了工傷保險待遇的提升,平衡企業間的工傷保險費用負擔,極大地保障了職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但是從整體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情況來看,一些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工傷致貧的現象也很突出,嚴重影響了社會保險“穩定器”“安全網”功效的發揮。保障工傷保險立法和執法力度,已經成為職工最為期盼的事情。
2)工傷保險全覆蓋還沒實現。當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主體是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制度,但是沒能將社會團體等事業單位納入到參保范圍,一些私營企業、涉外企業或者個體戶以各種事由逃脫繳納工傷保險費用。這樣的話,國有企業和公有制集團企業的工傷保險覆蓋面基本上都以建立,而吸收絕大部分勞動者就業的中小型企業卻沒建立工傷保險制度,尤其是規模較小、安全系數大的民營企業工傷保險覆蓋面令人堪憂。
3)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亟待提升。作為工傷保險的兩大組成部分,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在在工傷保險工作成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得勞動風險降到最低程度,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工傷發生率,使得工傷保險的費率得以降低,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水平,是做好工傷保險工作的有效舉措。作為工傷治療的延伸和鞏固,工傷康復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它是職工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將有效地改善工傷職工的生活質量。但是在我國現實中,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都未提升到應有的高度,沒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功效,工傷保險企業和至職工都側重于工傷賠償方面,這是對工傷保險的俠義解讀,在工傷保險理念上就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少的差距,嚴重制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功效。
4)獲取工傷賠付難度大。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和著力規范法律框架時期,良好的法治環境正在構建,法律監督也在不斷強化,但是由于對追償權力在規定上的不足和滯后,很自然地造成法律真空地帶的出現和社會管理薄弱環節的形成,企業安全法制制度不健全,安全生產標準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滯后,執法不嚴嚴重影響工傷保險制度的權威性。與此同時,《社會保險法(草案)》雖然明確了對工傷醫療費用的追償權,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因用人企業故意或者工作過失而導致的職業傷害,在企業繳納了工傷保險費用的情況下,但對工傷保險基金的追償權在規定上不明確,出現了真空地帶。同時也缺乏與《工傷保險條例》相配套的具體性的實施制度性文件,使得在操作上隨意性強,沒能很好地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另一現實問題就是,工傷認定調查取證工作存在現實上的困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缺少一些與之相配套的規范性文件。獲取工傷賠付難度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傷認定調查取證也非常困難,企業以員工未簽訂勞動合同或者違法規定操作為由,不對工傷職工開展工傷認定工作。在資強勞弱的現實情況下,在工傷認定取證方面勞動者處于弱勢,往往因為客觀原因拿不出有效的證據,就不能享受到工傷保險制度的價值。
5)工傷保險運行機制不健全。即使工傷保險制度已經實施多年,但是由于受工傷保險工作量大、工傷保險工作人員數量有限等原因的影響,現實中對工傷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有限。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作為社會保險的一種,工傷保險在企業管理層的認知中,只認為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而把工傷保險認為“小險種”,而對其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2 完善工傷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1)規范立法,打造最佳的法制環境。在建立完善、運行良好的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工傷保險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國家層面的立法,突出工傷保險立法的強制性和互濟性,政府直接組織和實施工傷保險的內容。這樣需要我國立法機構規范立法,借鑒發達國家現行有效的立法管理經驗,在結合工傷保險制度運行的實際情況,爭取早日完善工傷保險制度的法律體系和相關具體實施細節的配套法律執行文件。第二,盡快改變目前忽視工傷預防上的工作滯后。設置專門性的工傷預防機構,掌握好企業從事有毒有害等安全性工作的人員的基本情況,建立從事職業安全的數據庫,及時對職業安全隱患進行跟蹤和提醒,提升職業病的預防水平。第三,要全面加強法律和社會層面對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情況的監督。加大對企業執行安全責任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大問責力度,對不開展安全培訓和有意從事冒險生產的相關企業管理人員加大懲罰力度,對工傷事故頻發的企業加大曝光力度,對嚴重者送交司法機構。
2)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拓展工傷保險的覆蓋面。根據國外工傷保險制度運行的有益經驗,我國工傷保險的覆蓋面急需擴大。根據1964年國際勞工大會頒布的《工傷事故補助公約》中的規定,工傷補助被定義為對因公負傷提供保障。以此來判斷,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應該是政府機構的公務員,企業工作的職工及臨時工等。因此,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是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個體經濟的比例一直很高,安全生產事故的概率和危害也在逐漸增大,需要對個體工商戶的工傷保險制度的運行現狀及時改進,加大工傷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使得個體工商戶都認識到工傷保險制度的價值和意義。
3)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機制。從繳費機制和資金管理兩個方面來不斷完善工商保險制度。科學的費率機制應該實施行業差別費率,依據各企業的行業性質、工傷發生概率,同時根據上一年度企業實際工傷事故頻率和危害來確定繳費的浮動值。另外,任務完成型和短期生產性的企業,應該建立臨時繳費制度。同時要有效地改善基金管理效率。工傷保險部門要做好基金審核和支付工作,對發現基金流失的漏洞要及時堵塞,并做好處罰工作,進一步向企業明確繳費義務和應享有的權力,著力堵塞工傷事故發生后再參保情況的發生。最后,工傷保險機構和工傷定點醫院要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傷與病的區分,使得傷與藥相符、價與量相符。
4)健全執法隊伍,提高經辦水平。隨著市場經濟主體的增多,勞動工傷保險糾紛數量也隨之增多,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將會加深。工傷保險制度的運行效果,將直接關乎職工的人身權利和經濟權利的保護程度,因此事關每個職工的核心利益,社會敏感度高、職工關注度高。我國社會保障業務整體來說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影響依舊存在,現行的勞動執法隊伍應該提升服務水平,真正做到依規執法,突出工傷保險制度的法律屬性,建立健全一直高水平、專業化,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工傷經辦人員隊伍。有條件的話逐步建立勞動保障法庭,真正將依法治國的理念貫徹到勞動關系處理中來,將對我國勞動保障事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 結論
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傷保險是對勞動者的人身權利和經濟權利實施保障的關鍵舉措,直接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和人民幸福生活,是社會穩定的助推器。所以國家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早日實現工傷保險全覆蓋,健全工傷保險運行機制,提升工傷保險經辦人員的工作水平,加大工傷預防工作力度,努力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覃琪瑤.淺析退休返聘人員的工傷救濟[J].法制博覽,2013年(4)(中):25-28.
[2]陳旭東.工傷保險現狀的思考和建議[J].今日科苑,2008(12):29-30.
[3]楊思斌.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重大發展與理念創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