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婷?劉麗莎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黨中央對國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導高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本文將發揮傳統文化的培育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精神標識和價值取向。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繼承創新、與時俱進,讓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魅力和風采。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以傳統文化來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自身價值觀中,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實現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國家層面來講,《尚書》中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提倡“仁政”,“以民為本”。《管子·形勢解》提到“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中華民族歷來的美好愿望就是國富民強。《管子·牧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都反映了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從社會層面來講,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說的就是公平公正問題。再從個人行為層面來講,儒家所推崇的忠、勇、智、仁、義、信、廉、恥,都與愛國有著緊密聯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民族精神。《禮記·學記》:“敬業樂群”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敬業精神。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以誠信為本。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對善的解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被歷代所傳承的,經歷社會歷史發展并滲透于民族整體意識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與當代大學生特點相結合,從傳統文化的視角來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它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手機等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使傳播環境更為復雜,各種思潮風起云涌,不可避免的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當前,國際形勢復雜,西方文化的滲透無時不在,我們要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中有價值的因素,又要抵制其腐朽文化的影響。絕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較高認同感,仍有部分大學生在信仰上迷惘、價值取向唯金錢至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等。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對于價值觀教育,關鍵是要抓住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孔廟之行,習近平總書記直言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思想和最具朝氣、創造性的群體,擔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大學生的價值觀如何,不僅影響個人成長發展,而且影響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決定著國家的未來。
3 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總是在國家意識形態引領下,受時代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化無處不在,從社會文化到校園文化,從漢語漢字、忠孝觀念到音樂戲曲等,大學生時刻都在同各種文化接觸。在當代社會條件下,要充分發揮社會宣傳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實踐的合力模式,培育大學生應當堅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抵制什么。
1)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重視網絡和手機的傳播,宣揚傳統文化,系列地開發弘揚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教育。比如目前“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主流媒體節目讓大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傳統文化,寓教于樂,并樂于接受。高校可以通過網絡易班、公眾號等傳播媒體,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班級社區、黨團活動中,甚至網游、動漫中,用活潑的形式,讓大學生自然而然地認同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榮譽,同時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
2)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教育創新,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及認同。校園文化表現的是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學校的校訓、校史、校園精神、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推動形成高雅的校園文化、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積極進取,分辨善惡美丑,減輕個人心理壓力。大學教育方面,設計和解讀傳統文化的必修課,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打造一支具有良好師德師風和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師隊伍來傳播傳統文化。在專業課教育中,論道而不說教,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介紹學科優秀人物事跡等,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思政課加入思想疏通,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使大學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做到內化于心。
3)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家庭氛圍、生活習俗等,直接影響孩子價值觀基礎形成。在家庭教育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尊老愛幼、互敬互讓。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價值取向來建立家訓家規、塑優良家風,從情感上促進大學生不斷感知認同核心價值觀。
4)社會實踐帶領大學生步入社會,認識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幫助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養成吃苦耐勞的作風。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三下鄉”、專業實踐等環節,使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行動;推廣志愿者活動,引導大學生關心社會和他人;通過傳統文化節日,了解中國傳統與當代的關系,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的精髓,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3]易剛.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探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32).
[4]王秋雷.傳統文化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18).
作者簡介
石婷(1981-),女,重慶涪陵,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麗莎(1996-),女,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