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輔導員應當履行的神圣使命。高校輔導員只有履行立德樹人使命,才能創造工作的新局面,從而幫助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人才。開展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輔導員從工作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身高為師,身正為范,要堅持在立德樹人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輔導員;良師益友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學校的基礎在于立德樹”。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討論中指出:“我們必須把立德樹人的成就作為檢驗學校所有工作的基本標準,真正做到文化育人和道德育人。”可以看出,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發展的立根之本。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和管理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柱,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必須清楚為誰樹人,如何立德?
1 在立德樹人中做學生良師益友的原因
唐·韓愈《師說》里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謂傳道,實則是進行價值觀引領;受業,傳授知識和技能;解惑,解決學生的苦難疑惑以作為保障。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央16號文件提出:高等教育機構的所有課程都具有教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責任教育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承擔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文化遺產創新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職責。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說:“大學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優秀大學的關鍵所在是身處這所大學中的那些優秀的人。”
2 在立德樹人中做學生良師益友的意義
“立德”,就是樹立德行德業,早在《左傳》中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把“立德”放在了“三不朽”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價值觀多樣新,思想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則,大學生產生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使高校充滿活力,社會注入活力。另一則,削弱了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導致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淡薄和道德迷失,甚至出現了復旦大學中毒案件和藥家鑫案等高校的一系列惡性案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到“立德”的重要性。“大學生必須是才華橫溢的成年人,成年人才是成功的先決條件。”[1]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履行“立德”的使命,身體力行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傳承。
“樹人”是培養學生及成長為人才,早在我國西漢《管子·權修》中就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作為一生大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逐步走向高等教育全面發展的國家。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大學生自由開放意識的提高,使大學生對全面發展的要求和國際化創新人才的目標日益增強。因此,“樹人”已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促進高校的集約化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讓我們必須重視“樹人”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履行“樹人”的使命,為學生的整體發展和人才成長提供服務和條件。實現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的目標。[2]
3 堅持立德樹人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教育全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看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這樣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
1)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實施“三觀”教育。大學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納入大學生“三觀”教育。通過符合社會主流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充分發揮在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中靈魂的升華和追求,更好地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更好地落實“立樹人”的基本任務。
2)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立德樹人,德字為先。輔導員必須掌握關鍵點,利用重要的國家節日和重大活動來教育學生愛國主義。例如,結合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紀念活動,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加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讓他們學會分析中國發展面臨的各種困難。此外,輔導員還應在大學生中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注重在各種教育中提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他們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民標準,成為一個感恩社會,道德自律和誠信的公民。
3)豐富“立德”的教育形式。“立德”側重于在互動的教育方法下,讓大學生能夠得到思想洗禮,主動接受符合社會道德需要的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養成優秀的個人品德。[4]因此,輔導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渠道教育的基礎上,需豐富“立德”教育形式。通過深入的社會實踐,讓“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學生生活中,舉辦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完善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崗位等建設。改變過去僵化呆板的教育形式,不斷調動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
4)開展學生事務日常管理教育。學生的日常管理教育是輔導員的常規化工作。“立德樹人”教育需要進行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并進行深入調查,以建立學生可以輕松接受的管理風格,便于接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更好地進行學生事務的日常管理。輔導員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學生事務進行日常管理教育。
第一,學業指導工作。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學習與高中不同。在大學的第一年,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學業問題。輔導員可以通過加強學術指導,個性化輔導和大型講座來進行學習輔導和指導。讓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計劃,以更好地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如學習輔導會,學習經歷分享會,優秀畢業生交流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
第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輔導員可以幫助大學生分析他們的職業發展,幫助他們做自己的自我定位和職業導向,并提供職業規劃課程。引導他們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內容和具體操作方法,并指導他們以長遠的職業發展目標安排大學的生活和學習。輔導員可以通過指導課程,講座和對話來個性化進行指導。此外,輔導員還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并教導他們在新工作中認真負責。培養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更好地實踐“立樹”的根本目標。[5]
第三,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高校輔導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和諧的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緊跟跟上時代發展,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朋輩輔助,班級心理委員會,大學生心理輔導隊,微信,QQ等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心理活動,普及心理知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健康身心。
參考文獻
[1]劉獻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國高等教育,2014(3):62.
[2]郝穎.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37(S1):154-155.
[3]陳勇,陳蕾,陳星.立德樹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9-14.
[4]賈立敏,趙軍合,杜凌飛.思想政治教育由“育德”走向“立德”的保障機制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6)11-13.
[5]郝穎.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37(S1):154-155.
作者簡介
曹明(1992-),滿族,黑龍江哈爾濱,輔導員,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