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核心素養已經逐漸成為教師和家長關注的重點。教育部門在相關文件中明確表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當下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應當是對知識的單一化傳授,而應當注重通過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更深刻的學習理念和知識,繼而獲得全面發展和深度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34-02
引 言
基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分析,教師應針對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水平兩極分化的現象進行整合,使用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在不斷思考和總結中掌握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并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作為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進而有效推進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穩定提升。
一、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具體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注重因材施教。學生對當前知識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對知識的積累程度、對語文的敏銳程度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整合和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基礎。教師應當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綜合發展。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教師應當注重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更具全局性和先導性的眼光,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粗略閱讀,讓學生在課堂學習要求的背景下閱讀課文,就很難讓學生擁有更好的思考空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僅僅是靠按要求來閱讀或者背誦相應內容,而不能切實且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也不能明確文章對場景或景色進行了怎樣生動形象、多姿多彩的描述,更是難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快樂、情感和精神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有效且深入地思考這些內容,所以,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學習是無效的,學習效果并不好,也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二、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指路者”。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因為“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一定的矛盾,不能有效滿足當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整體需求。
例如,講授《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即做人要知恩圖報,懂得飲水思源。教師可通過當前實際存在的事件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為其正確三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確保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有感情朗讀,并切實掌握生字等內容。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要求是較高的。教師教學時,通常會帶領學生通讀全文,進而引導學生圍繞自身體會,與實際事件相結合談談自己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闡述相關知識點,并圍繞其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基本就完成了課堂教學。
三、全面優化語文閱讀材料
閱讀教學十分重要,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教師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創作的時空。學生面對眾多的閱讀材料時,能夠進行具有主觀意識的選擇和判斷;在閱讀和欣賞過程中,能夠有效明確作者的思想主張和情感表達;在閱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神奇和美好,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滿足感。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保證學生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小學生年齡較小,發散思維能力極強,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選擇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材料,在閱讀和指導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
例如,教學《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使用問題導入法:“同學們,你們知道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嗎?”學生此時已經能夠進行相對完整的語言描述,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描繪出對秋天的認識?!扒锾鞓淙~會變黃”“書上說秋天大雁會向南飛”“秋天有中秋節”……從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能夠看出學生對秋天都具有一定的認識,都能夠理解秋天的時間階段和具體表現。但是學生描述的內容都是秋天的外在形象,與本課學習內容還存在相應的距離,教師可以正式導入課程內容:“那么,你們知道秋天也是有自己的聲音的嗎?不信,大家就一起來聽一聽!”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提升,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秋天的聲音。此時,教師的教學活動就會格外順利,也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局限性,提高學生知識學習的效率。
四、完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內容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寫作教學中,學生可發揮自身主觀意識和能動性,這是發展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關鍵環節。教師進行寫作教學時,應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開展良好的精神文明活動。學生在寫作中能夠有效表現自身的思想主張和情感變化,展現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教師要想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首先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秉承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進行學習,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其次,教師應在生活中強化學生的進取精神和競爭精神,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
例如,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由于本課與大自然有密切的關系,且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對大自然有十分強烈的好奇心、渴望感,因此,教師應有效利用學生對大自然的敏感程度,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以吸引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在“迷路”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現大自然中的景觀,讓學生通過對大自然景觀的認識和了解,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教師也可營造相對輕松、愉快、和諧、穩定的教學環境,將課堂布置成野外的環境。學生在教師設定的教學環境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放松自身的緊張情緒,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也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結 語
在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培養和鞏固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發展階段和學習需求,采用能夠切合學生學習習慣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不斷深化[2]。小學生正處于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實現自身的全面深化發展,也能促進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李金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名師在線,2019(32):53-54.
孫艷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改進[J]. 文教資料,2019(26):83-84.
作者簡介:毛建霞(1974.11—),女,江蘇阜寧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