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是非常緊張的學習階段,面對高考帶來的壓力,部分學生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負擔,導致課堂整體的教學效率較低。高三數學課堂主要是對以往的知識復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各個知識節點的理解和記憶,但是由于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復雜性,導致復習階段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數學課堂的優化,本文基于數學素養針對教學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數學素養;數學課堂;高三復習
數學素養是基礎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種綜合性數學思維方式。基于數學素養的課堂優化,是指教師通過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解決數學問題,了解數學規律的數學活動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知識的本質,通過合理的情境教學,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答,獲取有價值的實踐經驗,進而形成科學的思維探究習慣。
一、 基于數學素養培養高中數學課堂優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數學素養是一種綜合性思維方式,基于數學素養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與推理應用能力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中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增加對數學知識探究欲望,從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吸納和理解。教師在優化課堂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問題:第一,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推理、論證,促使學生增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合理創設數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情境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應用能力;第三,依靠學生的認知邏輯,關注解題過程發展的合理性。
二、 基于數學素養培養的高三數學課堂優化策略
(一) 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高三是緊張關鍵的學習時期,為了有效實現課程教學優化,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針對高三階段的數學課堂復習,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分步驟進行完成:第一,依據章節進行復習,結合高考方向復習最基礎的數學內容,鞏固自身的數學知識;第二,根據單元進行復習,將單元中的知識相互聯系起來,整理出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第三,最后的強化復習步驟,在上述復習的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的強化,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增強自身的能力和技巧。課堂復習的教學目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復習,以高考內容為主要方向,按照步驟進行有序復習,實現復習的真正意義。
此外,教師設計課堂習題時要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設計習題。比如,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考慮習題的基礎性知識,針對高考基礎能力考核題目設計習題;對于處于中層階段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加強對學生解題技巧的培養;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教師要設計具有延伸性的數學概念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由于高三學習的時間非常緊迫,教師要充分考慮題量的適當性,避免因為題量過多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將習題時間控制在1小時的合理范圍內。
(二) 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做到知識環節的聯系銜接
高三數學課程是復習的重要階段,怎樣增強教學效率是主要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鞏固基本概念和定義的前提下,再進行數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充分結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圖片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將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概念進行轉化,以一種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多方面感官受到刺激,對這些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也會進一步加深,為今后的復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以通過復習題目的內容,設置對應的教學情境來輔助學生完成復習,讓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復習“余弦定理”的知識時,題目的內容是在隧道工程挖掘前期,測量人員在確定隧道長度時,先選取一點位置為A,然后計算A點與B、C兩點的距離長度,并利用經緯儀將A點與BC段之間的張角進行確定,最后計算出BC段的長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轉變情境,讓學生根據正弦定理進行解答,根據已知因素三角形一個夾角與兩條邊的長度,求未知的另一條邊的長度。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正弦定理推出答案進而引導出余弦定理,做到概念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和銜接,采取層層推進難度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納。
三、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高三階段的學生面對高考壓力,正處于緊張的復習階段。因此,教師應基于數學素養,重視學生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依據學習的目標對教學策略做出改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推理、論證地分析思考數學概念的發展過程,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吳靜文.淺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以高中復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為例[J].學園,2016(10):105-106.
[2]陳玉娟.例談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課堂教學中數學運算的維度[J].數學通報,2016(8):34-36,54.
[3]姚楊.反思課堂教學,提高數學素養——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探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4):72-73.
作者簡介:
吳恬影,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