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日常的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價值;解決策略
一、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道德與法治是學生步入初中以后首次接觸到的思想政治課程,由于學生長期的慣性思維,認為“語、數、英”才是“主科”,道德與法治是“副科”,比較不重要,于是,有些同學在思想上不夠重視,甚至在課堂上做其他學科的作業。還有一部分同學錯誤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只要在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學生如果抱著這種心態來聽課,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同學們的這種錯誤認識,筆者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教學法可以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通過創設、引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改變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承擔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使命。學生除了通過該課程掌握一定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道德觀念的養成,不是靠教師簡單地說教、灌輸就可以達成,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選擇并踐行,在潛移默化的情境活動參與中,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并自覺地應用于日常的行為實踐中。
(三) 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在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情境創設較陳舊,缺乏時代性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教學內容及情境創設應突顯其時代性。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老師所創設的情境過于陳舊,不能體現時代特色。例如,在講授《促進民族團結》一課時,為了說明為什么要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這一知識點,老師播放了當年北京申奧成功,各民族共同歡慶的視頻。但是,北京申奧成功是2001年的事情,當時這一屆的學生都還沒出生呢,他們并沒有經歷過當時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情感上不能達到共鳴。顯然創設這個情境并不適合,不僅過于陳舊,缺乏時代性,而且達不到我們要的教學效果。
(二) 情境創設較隨意,缺乏真實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課程,這要求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應該注意其真實性,而不應過于隨意,隨口亂編,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這門課程很假,老師都是脫離實際地亂編故事,學了沒用。例如,在講授《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時,為了說明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這一知識點,老師隨口編了一個故事:張某平時好吃懶做,有一天,偷了鄰居家的東西,被鄰居當場捉住,鄰居為了給他個教訓,關了他兩天才放他回家……。老師剛開口講張某時,底下就有同學小聲地在笑了,說老師又開始編故事了!當聽到老師說關了張某兩天才放他回家,有的學生甚至大笑,說還得管他兩天的飯,自找麻煩!本來是一節嚴肅的思政課,結果學生卻在說笑中度過,沒有任何的敬畏感,更談不到教學目標的達成。究其原因,還是老師創設的情境過于隨意,使學生誤認為老師都是瞎編的,騙人的,長此以往,我們的課程教育還能達到其教書育人的目的嗎?
(三) 情境創設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研究
情境教學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手段,其終究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一部分老師將過多的精力用在搜集素材上,對于素材與課本的理論知識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則沒有過多地去分析和研究,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課堂只是老師呈現素材的一個舞臺,對教材知識沒有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浮于表面。還有的老師,特別是在開公開課時,為了片面地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要么堆砌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情境,要么忽略對學生的引導,對情境的分析,導致情境與教學內容不相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現在有部分老師喜歡在上課時設計一個時政播報環節,這本來是一個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很好的教學形式,但我卻發現,有的老師在組織這個環節時,只是為了播報新聞而播報新聞,至于新聞背后,與我們本節課有什么關聯,新聞內容蘊含了哪些學科知識,則沒有過多地去挖掘,最后只能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四) 情境創設即多且雜,缺乏連續性、邏輯性
情境教學只要能為我們教學服務即可,并非越多越好,情境創設本身應該要有一條主線,主題要明確,邏輯性要強,這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老師創設情境時毫無邏輯性可言,情境創設又多又雜,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例如,在《促進民族團結》一課中,老師先是列舉了近代各民族聯合抗敵的事例,過后,又讓學生代表上臺介紹各民族抗敵的事例,這顯然是重復創設了相同的情境,意義不大且占時間。再比如,在《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中,老師為了講述保護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線,分別列舉了四個事例,但這四個事例之間是沒有任何關聯的,讓人感覺似乎是為了論證這四道防線而刻意為之,缺乏連續性和邏輯性。其實,只要把這四個事例,稍微整合一下,就可以把這四道防線的內容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在對材料的分析中自己去尋找和感悟這四道防線,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 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實際創設情境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具有較強時代特征的課程,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才能達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并指導實踐的教學目的。在《堅持改革開放》一課中,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筆者在情境導入的時候播放了一段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宣傳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下面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此外,道德與法治還是一門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我們這套部編教材所收錄的事例大多是從學生的生活中選擇的。因此,我們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能過于隨意,而應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入手,創設生活情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學科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 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情境
教學是一項有明確目的的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為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情境教學也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能簡單地為了追求課堂氣氛而堆砌一些無意義的情境,而應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導向創設情境。因此,這要求我們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老師要明確本課的內容與知識點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根據教學的重、難點來創設情境;第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情境教學。情境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考慮課時安排,并具體到情境創設實踐的安排,一些不必要的情境創設可以大膽舍棄,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習。
(三) 選定主題,精心設問,創設情境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所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科學性、層次性,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誠實守信》一課中,為了說明誠實守信不是一成不變的,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 誠實守信是不是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應該說實話呢?(這時,有的學生點頭,而有的學生搖頭)2. 當醫生查出病人已是癌癥晚期,能如實告訴病人嗎?3. 醫生不告訴病人實情,是不誠信的表現嗎?為什么?4. 警察向你詢問犯罪嫌疑人的情況時,你要不要如實回答?為什么?5. 有人向你打聽好友的個人隱私時,你能如實相告嗎?不如實相告,是不誠信嗎?通過一連串的追問,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明白,誠實守信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懂得運用誠信的智慧。此外,有些教學內容,如果我們精心選材,可以做到通過一個案例,把整課內容串聯起來,這樣的教學設計,會讓整堂課的內容更有整體感和條理性,并能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同一個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例如,在《依法履行義務》一課中,筆者通過精心設計,從當前的共享單車這一話題入手,圍繞共享單車問題,把整課的內容串聯起來,一氣呵成。這種圍繞同一主題的情境創設,使得問題設計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問題之間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上一個問題是下一個問題的鋪墊,下一個問題是上一個問題的深入,且針對性不同,相互又都有著聯系,脈絡明晰。
四、 總結
總之,情境教學法可以較好地幫助我們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只要我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正確對待情境教學,發揮集體的力量,并及時做好教學反思,不斷改進,我相信,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將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李志玲.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9(13):243.
[2]劉順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67.
[3]陳鴛鴦.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14):25-26.
作者簡介:
蔡艷純,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七中學金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