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語文教育提出課堂要回歸“人文”之本、“文字”之本、“生活”之本,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師中,教師關注課堂形式多過文字本身,缺乏對學生情感認知和情感表達的重視。中職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脫離了應試要求之后,更應注重課堂生動性和高效性的建設,在“三貼近”的基礎上立足文本、挖掘細節、層層深入,讓學生實現學有所獲、學有所樂。
關鍵詞:中職語文 創設情境 挖掘細節 層層深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217-0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1]。然而現實的學情卻不容樂觀,面對語文學習,學生基礎薄弱,動力不足,興趣不高,教師們應該讓語文課堂“動”起來。
一、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課堂上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創設情境。創設情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課堂上放段視頻或編排個話劇,而應理解為解讀文本基礎上的多方資源整合。例如語教版基礎模塊下冊中的《威尼斯商人節選》,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喜劇,更直觀地感知人物復雜的性格,可以給學生布置排演課堂劇的任務。
在此之前需要做很多工作,如文本時代背景的補充,情節、人物關系的梳理,同名電影、話劇的觀看分析等。經過一番比較,學生發現電影中夏洛克的形象更為具體,他不再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資產階級代表,更是那個時代宗教、種族歧視下的悲劇產物。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悲劇性,可以帶領學生查閱《莎士比亞與有色人種》[1]和《夏洛克形象的悲劇性探析》[2],在論文中找到理論支撐。在那個時代的英國,夏洛克發起的官司注定不會贏,加之人物自身性格的極端性,導致其又成為了其他人的施害者。喜劇狂歡的背后是對人性的思考,這場官司中承載著作者對種族、宗教和人性悲劇的思考。正是對細節的分析,讓抽象的人物鮮活了起來,之后排演的課堂劇也變成生動起來。
二、挖掘細節,彰顯情感魅力
在中職語文課本中,散文占據較大的比重,但這類文體“本無定法”,不同的人對同一文本解讀不同,但無論哪種教法,都離不開對細節的抓取、對情感的揣摩。基礎模塊下冊中選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多教輔書將作者內心的“頗不寧靜”與汪偽政府成立這個大背景聯系在一起,認為他的苦悶源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彷徨。但是仔細研讀發現,政治苦悶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來源于家庭和工作的壓力。早年朱自清和朱鴻鈞之間父子失和,出于無奈他只能攜帶妻兒外出謀生,如今自己雖在北大國文系任教,但畢竟只是個哲學系的本科生,在人才云集的高校里他只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作者,即便如此所獲薪水除卻寄往揚州老家,自己身上也所剩無幾。作為兒子、丈夫、大學教師的他,內心的忐忑可想而知。因此當他有機會“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時,自然是挑一處僻靜的地方。享受“離開了妻子和孩子,暫時忘記自己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夫所獲得一種心靈的解脫”,所以究其原因是對倫理“自由”的向往和渴望[3]。
為證實上述結論時,可以協助學生查閱其同期作品及來往信件,在他寫給俞平伯的信中找到蛛絲馬跡:“暑假和種種鐵顏的事實接觸之后,更覺頹廢下去,于是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背影》里也寫道:“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觸目傷懷,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種種證據表明朱自清渴望與父親處理好關系,但又拿不出勇氣。那朱自清在荷塘旁想起江南熱鬧且風流的采蓮場景又如何解釋?答案在作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里:“競發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近的雜沓,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作者毫不避諱地表達自己作為中年男人,渴望聽到年輕歌妓們的聲音,渴望參與到世界的繁華和熱鬧中去,但礙于知識分子的“兩重禁制”,作者行使了“灰色的拒絕”的權利。而在荷塘旁,作者可以不受世俗的打擾和約束,暫時想象熱鬧且風流的江南采蓮舊俗,就像作者寫的那樣“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層層深入,拓展教學空間
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以考查為主,那在日常的教學中就不能像普通高中一樣一味地逼著學生畫重點、記考點,應該更加注重課堂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不斷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真正實現學有所獲、學有所樂。
在語文教學中有個老大難的問題,那就是文言文教學。很多教師將疏通詞義、解釋句子、背誦古文作為上課的重點,往往忽略了文章的內里。例如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選入了李密的《陳情表》,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認知,可以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設計以下問題:
問題一:年幼的李密跟著年老的祖母過著什么樣的日子?
問題二:李密是前朝官員,為何晉武帝一再給其升遷還不斷催促?
問題三:李密會忍心拋棄年老的祖母嗎?
問題四:李密當時為什么敢在奏章中寫祖母情,他這么做的目的?如果你是統治者,看到李密的奏章,你會怎么做?
問題五:自古“忠孝兩難全”,當今社會眾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闖蕩,你是怎么看的,你又會如何選擇?
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有效閱讀。根據文章提示,推測出祖母把李密接過去撫養時年紀至少在五十歲以上,加上文中所言“既無叔伯,終鮮兄弟”,祖父一詞也從未出現,由此可知李密是由祖母一人撫養。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年邁的祖母獨自撫養自己的外孫是件多么不易的事。生活的拮據、家境的貧窮使得李密年少時多病,到了九歲才學會走路,每一天對這對祖孫來說都是煎熬。但就是這樣的煎熬,讓李密擁有超過常人的生存智慧和勇氣,也讓祖母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該如何報答祖母對自己的這份恩情?
然而,這份恩情還未報答,統治者的催促卻一個接一個。面對晉武帝的逼迫時,李密選擇了以退為進,將自己珍惜的祖孫情娓娓道來。在此過程中,李密充分利用了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國策,將自己作為外孫、作為臣子“忠孝兩難全”的困境拋出。晉武帝收到了這份《陳情表》時,若是逼迫李密赴任,便是違背了自己以孝治理天下的決策;但若是讓李密在家照顧祖母,就體現不出自己對前朝臣子的包容,那又該如何治理國家?好在李密是聰明的,他用“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3]和“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3],消除了晉武帝對自己忠心的懷疑。事之實、言之切、心之誠,李密用真情與智慧說服了統治者,不僅照顧了祖母,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譽。那學生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呢?在聯系實際生活的前提下,設計了問題五。在沒有學習《陳情表》之前,絕大多數的同學都選擇了前者,然而學完之后再討論時,班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他們不再認為親情是約束了。雖然有些看法略顯幼稚,但至少幾年后他們參與其中時,會有自己的主見和抉擇,不至于那么慌亂。
四、結語
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它應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對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的思維在語文課堂“動”起來,就能更好地發揮語文這門工具課的作用,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鴻泉.莎士比亞與莫里哀喜劇藝術比較[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6).
[2]黨小玲.夏洛克形象的悲劇性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孫紹振.從價值層面上審視《荷塘月色》[J].語文教學通訊錄,2013(8).
[5]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健
[作者簡介]郭霖,樟樹市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