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對初中生而言,數學知識具有枯燥性和復雜性,如果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但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會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將具有生動性、具體性和豐富性的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上,不僅能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視覺、聽覺信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就結合初中數學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意義及現狀,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展開分析,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提出一些應用建議,以供廣大教師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21世紀是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且給各領域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它以其圖文并茂的優勢,將抽象、難懂的知識以直觀、具體、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降低了知識難度,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應用信息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中,筆者就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希望與廣大教育者共同探討,從而對數學教學的研究提供一定幫助。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跟隨教學進度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水平,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繼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教學研究表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不僅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還能將知識具象化,增強學生的理解,同時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具體如下:
第一,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還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可將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從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第二,可將數學知識具象化。我們都知道,數學中有很多知識都比較抽象化,對初中生而言理解起來就有一定難度,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還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而借助信息技術,便可將抽象的知識以具體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同時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數學知識與其他知識相比較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數學課堂上,難免會進行一些試題的練習,這樣就會占用課堂大量的時間,長期這樣機械、重復的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不僅會為數學教學帶來重復、機械的工作,還會給學生一種枯燥、單調的學習感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利用信息技術便可節省大量的時間,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起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設計課堂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的開始,是一節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發揮著有著直接的影響。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還能為課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在課堂上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如果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課堂上,不僅能為教師教學提供便利,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準備好的課件,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意識,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為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運用信息技術對導入環節進行優化,從而為后續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講《圖形的平移》這一課內容時,上課伊始,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顯示的是一個故事“超級瑪麗的歡樂假期”,故事中有四個平移的運動場景,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輕松、有趣的情境中;接著我又在導入環節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平移運動場景,并讓學生認真觀察其中的某一場景,從而引入這節課的教學新知,帶領學生分析平移的特征,讓學生知道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幫助學生發展空間思維能力,為后續的教學做鋪墊。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導入環節,不僅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有助于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掐頭去尾燒中段”的教學模式日益減少,創設情境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創設情境是當前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情境創設即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知識理解和遷移,幫助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進而提升其數學學習效率。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思維和計算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運用多媒體創設恰當的情境,可有效將邏輯性強的數學知識轉變為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觀察和思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初中數學教學更加高效。
德國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如果在你面前放20克鹽,你肯定會難以下咽;但如果將這20克鹽放到美味可口的湯中,那么你在享受佳肴的同時就能把這20克鹽吸收掉。”教學亦是如此,如果單純地把知識擺在學生面前,很難讓學生吸收,但如果將知識與教學情境相融合,那么就會為知識增添活力,吸引學生主動去探究,從而幫助學生對知識吸收與理解。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將其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與學習,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保障。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的點撥講解。而信息技術能將靜態的知識轉變為動態形式,降低知識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規律,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這一優勢來輔助數學教學,為學生呈現一個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這一課內容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圖形旋轉、平移、對稱、拼合等變化,了解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教學重難點是培養學生觀察及分析圖形的變化,在動手實驗中探索圖形的平移、旋轉、翻折等變化,以及對圖形旋轉的理解。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憑空想象,這樣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學內容。但利用信息技術就不一樣了,可通過電腦課件為學生演示點的運動,如筆者就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演示了汽車上的雨刷在擋風玻璃上運動之后形成了扇形面,然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運動軌跡?”學生立馬陷入積極思考中,片刻之后,就有學生說:“老師的粉筆在黑板上先是點,然后全部貼上黑板就是線,然后旋轉就能形成扇面。”還有學生說:“掃地的時候,掃帚與地面接觸先是點,然后全部接觸就是線,然后掃地就會形成面。”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學新知,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
數學是一門綜合實踐性教學的學科,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可從多方面角度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把主要時間都用在了理論講授方面,在知識陳述方面占用了大量時間,沒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僅僅依靠教材內容,很難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掌握,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在學習中的發揮,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啟迪學生的學習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很多教學內容的復習與鞏固,這時,如果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思維導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不僅能讓學生聯想到很多的數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各種資源展示數學中各種習題,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挑戰,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為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教學改革的必然需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初中數學教師,應緊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盡量使其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金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39.
[2]王繼康.運用信息技術助力初中數學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52.
[3]謝宗明.淺析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初中數學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130.
[4]嚴保同.基于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學教學瓶頸及解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34.
作者簡介:景國玲,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