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文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課堂教學絕不能單純地依賴記憶和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見,動手實踐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一種教學手段。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一屬性也決定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研究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有效性
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并付諸課堂教學中。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動手操作經常需要占領較多的時間,影響教學的正常進度,以至于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動手操作流于形式。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把握對動手操作的目標和實際意義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為了解決數學中的實際問題,改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我們有必要探討動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教學的現狀
1.動手實踐活動沒有規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項活動都需要在規則的保障下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動手實踐也不例外,更何況小學生自控力差,更要有規則地約束他們的動手行為。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學卻忽略這一點,動手活動一開始,學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動手操作,偏離正常的教學范圍。動手實踐活動雜而亂,影響教學任務的正常完成,為此,很多教師“拖堂”,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2.教師角色定位不合理
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指導者。但一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對新課改理念的深入了解,總認為學生學不好,生怕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而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驟模仿操作,禁錮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提高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
情境是數學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催化劑。只有創設有效的情境,才能提升學生課堂動手操作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的分類》一課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創設了“猜一猜”的情境:把一個三角形的其他部分遮蓋出,只露出一個銳角,讓學生猜測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學生對這一帶有神秘色彩的活動饒有興趣,紛紛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測,有猜銳角三角形的,有猜直角三角形的,還有的猜鈍角三角形的。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并沒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手中的學習材料,動手把三角形分類。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把手里的三角形進行分類。大多數學生按角和邊分類,按照角分類的把三角形分為銳角、直角、鈍角三類三角形,并在動手實踐中充分認識這三類三角形的性質。此時,教師就可以插入情境中的問題: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學生此時就能迅速得出,這個三角形可能是銳角、直角、鈍角中的任何一個。教師還可以拓展延伸:怎樣能確定三角形的形狀?學生結合實踐活動,動腦思考,就可以得出,知道一個角是直角或一個鈍角可以確定三角形的形狀。這樣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
就這樣,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有效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動手、動腦完成學習任務,增強學習體驗,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是隨著新課改的發展而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一種學習模式,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充分發揮小組每個成員的智慧和力量,通過群策群力,化解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其與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可以通過分工協作,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
如在學習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如果教師讓學生獨立完成關于三角形內角和的動手實踐活動,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測量、剪拼、折拼等一系列動手活動。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根據一些表象的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他們猜測可能是180度,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方向。接著,教師再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探究。經過商討,各小組想到不同的探究方案,如有的組想到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的方案;還有的想到利用量角器測量的方案……在確定方案的可行性后教師讓組長分工協作展開合作動手實踐活動,有負責整理數據的、有負責測量的……就這樣,通過動手合作實踐,較好地完成探究任務,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進展。
總之,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方式,也是發展思維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在充分認識動手操作重要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效操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季昭君.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操作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9).
[2]孫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探索與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