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斌義
摘 要:在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加強學生對閱讀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重視在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閱讀價值觀念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對教材內容全面掌握的基礎上,加強自身語文知識的積累,從而能夠達到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語文知識的思維發散性而出現一定的學習障礙,尤其是在對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進行接觸時,不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促進自我素質能力的提升,從而出現了學習效率較低、閱讀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此,在當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積極探索課外閱讀方式,并通過閱讀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開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面性講解,還需要通過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來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材文本內容是學生閱讀思維培養的主陣地,在此基礎上加強課外閱讀,就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散、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首先,教師需要結合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來確定閱讀教學的大致方向,若是文本閱讀中存在部分抽象性的知識內容,教師則需要通過更加靈活和開放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閱讀資源,以此來促進學生閱讀思維意識的建立。例如,在進行《威尼斯小船》一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來為學生播放威尼斯相關的視頻或是圖片,使得學生能夠對威尼斯的實際景觀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感受威尼斯的魅力。之后,教師就可以結合不同的景色和圖片內容來進行有效性識字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制訂詳細的閱讀規劃,實現閱讀素材的積累和掌握
教師要通過合理的閱讀規劃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閱讀計劃制訂之前,要先對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理解,并基于此來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式的選擇與教學內容的豐富。首先,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水平不同,教師就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知識理解能力,以此來更好地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加強閱讀計劃的完善。其次,教師需要積極促進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教師在閱讀素材選擇的過程中要遵循教材閱讀內容為主、課外閱讀素材為輔的原則,并以課外閱讀的方式對教材的主題進行擴充和拓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進行閱讀作品選擇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課外閱讀素材的知識性和文學價值,盡可能地將文學名著作為學生的閱讀拓展教材,以此來提升學生自身的人身精神內涵與文化素養,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最后,為了能夠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素材內容來布置相應的讀后感作業,這就使得學生能夠加強自我對文本內容的實質性感悟,以此來促進寫作能力的發展,實現日常性的練筆。
三、開展各種閱讀活動,促進學生閱讀積極性的提升
若想通過閱讀活動的開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首先就應當結合當前的素質教育發展模式來進行教育創新。教師可以開展改革閱讀班會,并更好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結合當前學生的發展狀況和閱讀水平來合理選擇閱讀素材,并通過閱讀素材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內容滲透。這種教學方式在發揮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對于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效果。在對《小王子》等文學名著進行閱讀之后,學生可以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來寫讀后感。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內容的拓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方面,課外閱讀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對不同題材和內容的文本進行接觸,加強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文閱讀技巧的積累,從而較好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課外閱讀對于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效果,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促進學生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強課外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促進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陳云霞.以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96(12):29-30.
[2]麥煥賢.以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少男少女,2017(27).
[3]高曉霞.以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9(5).
[4]陳艷.以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分析[J].好家長,2017(39):128-129.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