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麗
摘 要: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給予了強調,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事與愿違,在當前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活動開展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以問題解決教學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探尋解決對策,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教學問題;改進對策
問題解決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其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需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鍛煉數學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但是,就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問題解決教學的目標沒有實現,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
1.教學理念傳統
教學理念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的指導。雖然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教師還在將以知識為本作為主要的教育理念,在問題解決教學活動開展中,直接將數學概念、規則等教給學生,以期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下順利解決問題。出乎料想的是,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難以扎實掌握所學,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出現了讀不懂題、找不到解決方法等問題,限制了其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2.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方式的應用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在傳統的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活動開展中,題海戰術是廣大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在講解了基礎的數學概念、規則等之后,直接將教材或教參上的練習題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在這樣的機械識記和演練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摸不著頭腦的,或者不知道該問題涉及了哪些知識點,或者不知道問題題目中包含著哪些數學方法或規律,或者無法獨立地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導致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發展受限,還使得整個問題解決教學進程落后,難以實現有效教學。
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改進
以上提及的問題限制著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有效實施。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探索多樣的教學方式。
1.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以人為本是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都應樹立的一種教學理念,將學生發展作為組織各項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此驅動教學方式的探索,推動學生的發展。基于此,我在組織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時候,嘗試將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其自主性的發揮下建立對問題的深刻認知,為探尋解決對策,順利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的過程中,我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指引學生思考和探究。
2.豐富問題解決教學方式
為了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解題。
(1)啟發性的解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是較為淺薄的,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有些學生難以理解題目條件,如此限制著其解決問題的實現。數學本身是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而且,學生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早已積累了數學經驗。立足于此,我在組織問題解決教學的時候,會聯系所講解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現象,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案例,從而降低問題理解難度,使學生在其已有經驗和理解能力的驅使下探尋問題解決方法。以“小數的大小比較”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超市抄寫價簽。在課堂上,根據教學所需,引導學生共享這些價簽,并聯系已有的購物經驗,看哪一種物品比較貴。在這樣的比較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對帶有小數的價簽進行分析和認知,從而建立對小數比大小的感性認知。接著,我則模仿打牌的方式,先給出一個價簽,接著學生展現手中比這個價簽大的一個,進而在一個個的比較中掌握小數比大小的方法。
(2)提升性的解題
在傳統的數學問題教學實施過程中,大部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問題解決任務,其往往采取就問題講問題的方式,單一地講解某一問題要如何解決。盡管在參與課堂的時候,學生可以掌握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是,受其數學學習能力的限制,無法將此方法遷移運用到其他的問題解決中,由此導致其問題解決不盡如人意。面對此問題,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采取提升性解題方式,就一類問題進行講解,使學生在系統的分析下,把握此類問題,掌握其解決方法,為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三角形的定義”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為學生展現了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的類別,接著引導學生對這些三角形進行分析,把握其特征,由此透過現象把握其本質特點,歸納出定義。
總之,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借助啟發性的解題、提升性的解題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從而扎實掌握所學,積累解決問題經驗,為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艷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189-190.
[2]孫妍.淺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3):17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