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體系中,音樂科目與文化科目同等重要,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藝術啟蒙,還能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本文主要講述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趣味教學法以及具體實施手段,使教學過程能夠更加充滿趣味性以及更好的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音樂教育;趣味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二十一世紀,我國開始摒棄傳統教育中的唯考試論,逐步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美育教育是素質教育至關重要的環節,是綜合素質提升的基礎。小學是兒童步入正規學習的起始地,如果小學教育未能正確把握美育教育,必然對未來學習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音樂教育隸屬于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主動接受藝術所蘊藏的美麗,激發創新思維,從而促使其具有正確的認知,持續性地關注于某件事物,最終取得成功。然而,傳統教育手段無法滿足現有學生的需求,創新音樂教學方式格外重要,音樂教師應當發現匹配學生興趣愛好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促使孩子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為此,趣味教學法應運而生,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習質量的目的。
一、趣味教學的內涵
所謂趣味教學,是指強化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升課堂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通過將趣味教學法與小學音樂教育相結合,進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習如何體會音樂內涵并汲取靈感。教學階段,教師應提供時間以及空間,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向,消除學生顧慮,改變枯燥的教學氛圍,運用各類樂器繪制美妙的音符世界,陶冶情操,甚至可為學生普及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二、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氛圍枯燥
音樂科目屬于藝術類課程,本身應充斥著音符與歡笑,小學生處于青春年少且好奇心極強的階段,二者有機結合,教學目標必然得以實現。然而,根據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小學音樂課堂過于單調,音樂教師根據教材內所編寫的曲目以及知識點進行授課,按部就班,強行將教材知識灌輸至學生,枯燥且反復地歌唱同一曲目,導致學生心中對于音樂課堂充滿排斥,注意力快速消散,課堂秩序變得愈發混亂。教師過于講究形式主義,要求學生在藝術課堂中端正姿態,未能將肢體與藝術相結合,音樂課堂與文化課堂別無二致,極大地磨滅學生的音樂興趣,本身輕松愉快的課堂變得異常壓抑,孩子的藝術想象力未能得到開發,一系列的連帶效應,教學目標無法按時完成。
(二)家長以及校方忽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素質教育逐漸替代傳統教育,但是不論教師或者家長,教導孩子的思想依然是以文化考試成績為學習目標,導致音樂課程完全不被多數人所認可。根據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默認文化課程替代音樂課程,甚至于取消音樂課程,學生考試科目也僅僅落實于語數外等基礎科目,類似于美術、音樂等藝術類課程徹底無緣考評范圍。校園資源全部傾注于文化課程,家長愿意為文化課程花費時間,拒絕給予學生時間學習音樂,以功利性目的教育孩子,特別是四年級以后,大部分家長都會逐漸壓縮孩子們學習藝術特長的時間,盡可能地花時間去補習文化課程,提前為小升初打基礎,做準備。
三、趣味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音樂教育生活化
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僅僅是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未來學習道路中自主專研,陶冶情操,享受藝術蘊藏的魅力。感受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將其與音樂知識相聯系,進一步加深內心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習興趣。由此,小學音樂教學課可指定課堂練習與課外練習兩種,將教學計劃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不再被單一的課堂環境所束縛,滿足學生對課外世界的憧憬,提供自由式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愛上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小學生的思維簡單,教師應充當引導者的身份,教導學生認真觀察周邊事物,例如每月大掃除與《勞動最關榮》曲目相呼應,懂得為家庭、為學校奉獻力量,一邊聆聽曲目,感受歌詞及音符所普及的奉獻哲理,例如公園游玩過程中必然發現各種各樣的動物,聆聽動物叫聲并模仿是孩子們的樂趣,而《蝸牛與黃鸝》恰巧與之相仿,孩子們可在公園內一邊歌唱一邊享受大自然所帶來的幸福,甚至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播放黃鸝鳥以及蝸牛的相關圖片以及視頻,吸引學生目光,提升注意力,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此外,教師可要求學生制作音樂劇,通過扮演蝸牛、黃鸝鳥、旁白、風等角色,惟妙惟肖地展示音樂情景,不僅調動學生的娛樂興趣,而且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熱愛音樂課堂,愿意將全部心力投入至音樂課堂。
(二)設置游戲環節
由于小學生對任何事物充斥好奇心,且癡迷于游戲世界,則音樂教師可把握這一特征,通過創造音樂類游戲,抓緊學生的心,強化學生的音樂思維。實際授課階段,教師發現學生坐立不安時,可通過歌詞接龍游戲緩解課堂氣氛,要求學生根據所學歌曲的所有歌詞為元素,將上一位同學所唱歌詞的最后一個字作為即將演唱歌詞的第一個字,十秒內未能完成游戲的學生大聲歌唱一曲。上述游戲規則不僅充分滿足學生的游戲興趣,懲罰內容也具有趣味性。又例如教師可以將《經典傳唱》節目中的優秀曲目引入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曲目,通過學習歌曲,將經典詩詞文化教學與音樂教學緊密結合,勢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這樣的學習,不僅可以傳承經典,更可以陶冶情操。在游戲階段,學生之間增強交流,師生之間的距離得以拉近,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音樂知識,學習熱情暴漲。此外,教師可定期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音樂活動,親子大舞臺或者其他形式活動,通過親子互動游戲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快樂源泉,促使家長對音樂教育有正確的認知,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進而逐步放寬限制,允許孩子在音樂世界中尋求自我,不再阻止學生學習藝術知識,允許孩子發現自我釋放的正確空間。
(三)舉辦音樂競賽
競賽是激發參賽者求生欲望的一種常見形式,音樂比賽風靡世界,為此,音樂教師可借鑒這一形式,每月舉辦班級音樂競賽,通過設置音樂主題定向演唱、音符默寫等多種類型比賽,以擂臺賽的形式吸引學生參與進來,由于比賽類型多樣,必然能夠符合每一位學生的特長,進而向眾人展示自己的所學成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了解到其他學生相較于自己的優缺點,取長補短,教師能夠通過競賽大大提高了對學生的掌握程度,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進思路,針對每位學生提供針對性提升策略,最終實現維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制定獎勵制度有助于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求勝心理,獎勵可定為文具、書籍、減免作業等,既能提升學生自信心,又可鍛煉學生心理素養。
四、結語
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激活學生的鑒賞思維,豐富學生的創新能力。由于傳統小學音樂教育過于枯燥,導致學生不愿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此,音樂教師可通過舉辦音樂游戲、音樂競賽、滲透生活化內容等方式以強化音樂課堂的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主動性,達到培養音樂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艷.關于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趣味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7(4):66.
[2]范偉.關于幼兒音樂教育中趣味教學的研究[J].北方文學:下,2018(12):194.
作者簡介:樊子漩(1987—),女,朝鮮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銀川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