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生態文明教育,讓學生多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核心素養教學的要求。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1-0017-02
引言
如今,生態文明已經被列入我國發展的基本戰略。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社會各界關于生態文明教育和研究的理論日趨完善,學校生態文明的教育也快速發展。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將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滲透進去,有目的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依托地理教材,普及生態文明知識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過去的高中地理課程和教材在框架構建上,都是按地理學的科學體系構建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不夠緊密,實用性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課程和教材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將實行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是無數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地理教材的知識難度有所下降,知識體系雖然復雜、龐大,但是內容簡化了許多,并且內容的實用性不斷增強。人地關系,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在教材中都得到了體現,而且這也是地理教材的重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材為根本,認真鉆研教材內容,吃透新課改精神,樹立和諧的人地觀,發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素材,有目的地普及生態文明知識,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例如,在教學“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太陽對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太陽輻射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將經濟、社會、生態知識結合起來,講述綠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太陽能清潔無污染,是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太陽能,用太陽能取暖、發電,將太陽能用到燃油、光化領域,可以減輕環境的壓力,增加經濟收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以,未來太陽能運用規模會越來越大,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也會不斷提高。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豐富教學內容,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使學生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過,生態文明雖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其概念相對抽象。然而,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想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對生態文明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將與教材和生態文明知識有關的圖片、文字、案例、視頻素材都用到教學中去,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1]。
例如,在教學“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新聞“亞馬孫森林大火持續三周,政府不作為導致外界渾然不知”引導學生思考亞馬孫雨林“身負的重任”,為何全球公眾都這么關心這次的亞馬孫森林大火,亞馬孫森林大火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后果。在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后,再由教師進行拓展和補充:熱帶雨林具有提供氧氣、固碳的重要作用。亞馬孫森林是熱帶雨林的代表,是地球之肺,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熱帶雨林面積不斷減少,自然界的碳循環已經失衡的情況下,森林資源的保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所以公眾才對亞馬孫森林大火給予高度的關注。人類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預防森林火災,停止對于熱帶雨林的過度開發等行為。教師結合案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三、開展問題教學,多元解讀教學內容
開展問題教學,促進課堂生成,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問題是思考的開端,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生態意識的形成,要建立在他們吸收知識、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從促進學生思考、促進課堂生成的角度出發,預設、提出生成性問題,讓學生多角度解讀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使學生在廣闊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知識,提出有價值的見解,形成正確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講述一位年輕的漁民,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承包了一個30畝的灘涂養魚,卻因為有關部門監管不嚴,導致灘涂因違章施工而受到污染,結果漁民損失過半。首先,教師可以借助該案例,提出生成性的問題:造成年輕漁民損失的罪魁禍首是誰?污染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地表以下100厘米的土壤都被污染,那么以后這里還可以養魚嗎?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如果你是漁民,你會怎么做?其次,讓學生以五人為一組,開展自由討論,思考和解答問題。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留意學生的表現,并在合適的時間參與到討論中去,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最后,讓各小組的學生回答問題,并評出最佳小組。這樣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并回答問題,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四、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核心素養
地理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許多地理知識、理論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現的、提出的。實踐是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內在要求,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態文明觀教育視為一種積極的教育實踐活動,要將實踐視為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做好地理生態文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開展第二教學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例如,在教學“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容時,教材給出的問題研究是“我的家鄉怎樣發展”。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后搜集關于地方社會、民生的圖文資料,了解地方經濟、文化和環境的發展情況,分析區域在發展方面的優勢和不足,總結地方在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將問題進行歸類。然后,讓學生結合地方氣候、水文和生活環境,借鑒其他區域的發展經驗,將工業、農業、旅游業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形成書面材料,提出發展家鄉的建議和優化措施,指出家鄉發展的新方向。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態文明視角看到家鄉發展的不足,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生態文明教學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學資源,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地理知識技能教學融于一體,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賀紅,蘭仕萍,馬波.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8):28-29.
高迎曉.生態文明教育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9):170-172.
作者簡介:陳自海(1971.3—),男,安徽廣德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目前主要從事高中地理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