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韻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商務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電子商務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物流行業的發展。因此,市場開始急需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中職學校開始注重對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但是單純的技術培養很難實現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師在培養人才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注重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中職學校;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
應用型教育模式已經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很多職業院校已經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制定為新的教學目標。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僅需要學校注重理論,還需要從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激發自身的思維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專業,其中不僅包含物流相關的課程,還涉及多個不同的專業,這就使得在學習該專業時需要學生多方面發展。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就需要與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會得到明顯提高,并且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升。但是,由于當前的物流管理專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摸索。
(一)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忽視實踐開展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沒有機械專業那么明顯的屬性,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重心放到課堂的理論教學中,這使得物流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被忽視。尤其在學校資金不足且無法構建完善的實訓基地的情況下,教師只能通過一些較為簡單的實驗或者視頻了解物流管理的流程以及實際操作方式。這就導致學生對物流行業的認知產生了偏差,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只能從理論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無法從實踐中對工作進行創新,不利于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過于注重知識灌輸,缺乏啟發教育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不是通過學習知識得來的,雖然知識的傳授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按部就班地對知識進行搬運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尤其在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無法創新就注定會被社會淘汰。而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時,最重要的便是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在遇到問題時舉一反三。但是由于教師缺乏此類意識,所以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學與生活實際脫軌,缺乏針對性
中職學校教育的開展是為社會提供人才,所以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重視學校教學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教材內容,導致整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之后不記得自己學過什么。另外,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大多是管理層需要掌握的一些物流知識,但是剛畢業的學生由于經驗有限,所以大多都是從較為基層的工作干起。這就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很多學生會半途而廢。
二、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完善課程體系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教學結果,所以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合理的設計,根據教學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構建。由于物流管理專業與多個學科有著一定的聯系,所以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教師可以根據知識模塊、單元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例如在物流管理專業開展過程中會涉及工商管理、統計學、經濟學等,教師就可以將此設立為一個模塊,之后將每個部分的內容設置為一個單元,進行較為系統的教學。結合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知識的特點開展教學,促進教育的開展。
(二)從教育改革出發創新教學模式
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單純的知識傳授無法達到專業教學的要求,需要教師從教育改革以及當前社會的角度進行考慮,尋找合適的方式。尤其要注重實踐教學,在實踐中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能夠實現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物流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摸索,通過實際的操作發現新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
(三)從校企合作出發搭建實訓基地
通過校企合作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且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能搭建出更具有專業性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無論是在實習中,還是在實踐中,學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實際的工作氛圍。當遇到問題時學生也會對其進行探究,鍛煉自身的能力。在企業背景下,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學生發展為應用創新型技術人才。
綜上所述,教師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時,想要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需要教師了解當前的教學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一些阻礙,之后進行針對性的探索,以此達到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琴.應用型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6,35(36):165-167.
[2]汪拓.淺析高職院校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16(1):162-163.
[作者單位]
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編輯:溫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