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 張云淼 周琪 黃婷 張慶成 劉余陽
[摘要]青年大學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是繁榮中華文化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建立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特別是工科類院校學生畢業以后從事著建設祖國的重要工作,因此擁有文化自信對于工科類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然而受社會經濟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個人因素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精神被青年大學生逐漸忽視,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跟風情況廣泛存在。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走訪,了解工科類院校文化自信的認知情況,找到影響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因素,并通過數據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從教師層面將課堂案例圍繞傳統文化展開,創新第二課堂形式,開展文化自信專題講座,舉辦文化傳播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工科院校;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綜述
沙蕙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延續并經久不衰的重要象征。文化自信則是中國公民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信心,它不僅是指一個民族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還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文化追求和實踐展開;陳一收將文化包含的內容概括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信即對上述文化內容的自信;劉林濤認為文化自信是擁有文化的主體確信自身文化的穩定心理狀態;對于文化自信的概念,當前學術界普遍贊同云杉的觀點,即“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青年大學生是價值觀正趨形成、認同不夠穩定但參與意愿強烈的獨特群體,他們在學習方式、意識形態、未來規劃等方面都呈現出個性、開放的特點,與上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相比,具有強烈的自主性。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科性大學學生的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意識性以及突出的功利性。由此就可以看出我國現有人才隊伍要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還存在較為明顯的文化自信不足問題,而具有正確文化自信的工科類人才對于提高我國人才儲備量、企業競爭力、國家綜合實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青年大學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動者,肩負著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踐行者和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必須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青年大學生逐漸忽視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精神,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卻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目前我國青年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
2.1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認可
在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盲目喜愛和崇拜許多非主流文化,卻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部分大學生雖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表示認同,但無法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就造成了其行動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認可。
2.2 對我國優良傳統文化認知不足
我國的應試教育側重學習專業課本知識,因而忽視了青年大學生對優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出現文化修養不足的問題。比如,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讓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被西方文化滲透,一些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愚人節等如蟻附膻,但對中國傳統節日卻表示興致缺缺。調查結果顯示,有45%的大學生不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寓意,更有甚者,對花朝節、中元節、上巳節等傳統節日聞所未聞。
2.3 對西方文化入侵現象認知不足
當前,部分青年大學生在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分析也不夠全面的情況下,表現出盲目追捧、盲目跟風的傾向。就曾有大學生為了買一部蘋果手機而割腎,為了買一臺iPad而對父母大打出手。一些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全盤接受,對國內產品產生偏見,認為只要是外國產品就一定比國內好,甚至還出現“外國空氣更香甜”、“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言論和思想。
3 影響工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文化自信的內涵,不僅涵蓋政治、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面,還涵蓋日常生活中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審美追求等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我們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從文化自信的來源入手,探討影響當代工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3.1 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話語權也不斷增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買國貨的人越來于人多,說明國家實力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也由于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碎片化信息進入人們的視線,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成為現在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據調查結果,70.2%的受調查者認為“當某種產品被很多博主推薦時,會產生一定認同感。”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對于文化傳播存在一定宣傳、誘導作用,也對學生的“從眾心理”有一定刺激作用。證明了:西方文化的沖擊是對于增強我國學生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礙。新媒體的這些影響會使得很多學生盲目跟風,追逐自己以為的時尚。學生對新媒體傳播內容的接受程度對他們文化自信的影響極大。
3.2 學校因素
如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學校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影響甚大。西南石油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工科性大學,文理科比例基本上為2:5,因此學校的建設重點主要放在工科性的學院。也由于工科院校的文化背景,文化理論基本涵蓋在中國近代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些思政課程中,而根據我們對學生在思政課上收獲的歷史知識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僅9.27%的同學通過開設的思政課對我國的歷史非常了解,表明目前思政課教育,在內容上缺失了傳統文化教育部分,在形式上不夠新穎,學生吸收程度有限。通過整理2018年西南石油大學文化素質選修課表,課程類別100種,教學班次460個,與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間接相關的課程僅19種,教學班次僅83個。課堂教學是傳播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徑,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缺失會導致青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從而影響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3.3 家庭因素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家庭文化氛圍對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現在很多家長會以自己社會閱歷豐富為由,為孩子做打算,家里具備良好經濟條件的很多家長都認為出國是孩子的一個很好選擇。根據“對在有條件出國的情況下,是否會聽取父母意見”的調查結果中,發現“不會聽取父母意見出國留學,堅持自己想法”的學生僅占6.62%,而根據37.09%的“會聽取父母意見”以及56.29%的“適當采納”結果來看,我國家長對于學生的選擇具有普遍引導力和影響力,其思想與行為選擇也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表明家庭教育觀念對文化自信的影響特別大。
3.4 自身因素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在忙于應對學校考試,沒有太多時間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特別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以后,許多理工科學生接觸歷史的機會變得寥寥無幾,直到大學思政課的開設。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很少,自然也就沒有深入學習的興趣。也正由于學業的繁忙,學生社會經歷較缺乏,同時,自身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造成在文化選擇上的困難。學生在文化上相對缺乏的辨別能力會導致其對我國的先進文化不能有正確的認識。
4 解決方案
4.1 培養愛國思想及民族自信心
西南石油大學應加強對青年大學生思想的文化政治教育,引導學生了解、重視、熱愛傳統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西南石油大學作為中國“石油大會戰”時期應運而生的學校,生來就具有“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在新時代,學校更要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4.1.1 培養學生愛校、愛國的思想觀念。首先在校史館建立文化自信的主題展覽,以學校歷史為主線,從石油技術發展初期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世界一流的艱苦歷程的方面,加強學生們對校史校情的深入學習,以石油領域的發展反映出我國整體科學技術的進步,深化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同學們對“中國技術”的認同感。
4.1.2 開展文化自信的專題講座。邀請校內外的專家為同學們講解中國歷史、傳統節日的由來等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并使用網絡為同學們播放關于中國的紀錄片,由此來深化同學們對中國5000年歷史的變化與發展,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4.1.3 鼓勵學生組織舉辦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建設文化類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4.1.4 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增加政治類課程、形式與政策課程、文化素質類課程的學分比重,從思想上培養大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社會方面的認識,有助于大學生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4.1.5 注重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同等重要性,組織學生積極走進博物館、紀念館,這是培養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4.1.6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的導向者。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以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例,教師們可將課堂案例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開,寓教于學。這種教學方式既可增強同學們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又能使他們在思考中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渲染,由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水到渠成;教師可以創新第二課堂形式,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節日以及重大紀念日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此為契機,創新、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內容和形式,把傳統民族文化逐漸融入大學生課堂當中,將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新時代文化充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在這種民族文化的認同和革命精神的崇拜中,樹立文化自信。
該建議雖基于西南石油大學提出,但也適用于同等水平的其他工科院校。
4.2 注重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及引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社會新媒體作為文化傳播媒介,作為青年大學生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輸入新文化的陣地,更應要明確自身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應明確自身肩負著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擔,防止不當的文化輸入,輸出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電視電影媒體領域,應繼續發展“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新興文化傳播類節目,大力創作“流浪地球”等經典影視劇作,既能為青年大學生營造了解文化、接觸文化、熱愛文化的社會風潮,又能有助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輸出,助力文化自信;社交媒體領域,在保證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客觀對待外來文化,要加強監管,甄別出不當的西方文化輸入現象,并推出各類傳統文化自信的軟文及公益廣告,維護良好、和諧的網絡氛圍。
4.3 注重家庭傳統文化氛圍的培養
頭上有屋瓦,地上養豬豕,這便是家。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沒有住所就無法定居,便不能稱之為家。對于家庭而言,豬是財富的象征,是家庭富足的重要體現,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小康生活。由此來看,中國人自古就重視家庭的物質基礎,有房住,有肉吃,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現代家庭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但傳統文化教育卻逐漸缺失。作為新時代的每一位青年大學生,都應明晰自身在家庭文化傳播中的責任意識和重要性,都應重拾家庭傳統文化氛圍,注重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在茶余飯后引經據典,帶領全家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讓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重回家庭。
4.4 青年大學生樹立以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為導向的價值觀
大學生是未來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生力軍,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要增強其文化自信,必須先樹立起以黨為中心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為導向的價值觀,積極參加各類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在思想政治方面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系列課程,在實際生活中,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這是大學生掌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髓的重要環節;在日常生活中,應主動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多與家人、朋友探討關于中國文化發展的問題,理智對待外國節假日的風潮,加強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運用網絡手段,觀看各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視書籍。另外,要加強自身對國外輸入文化的甄別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避免盲目跟風、追捧西方文化,從自身做起,杜絕不當的文化輸入與傳播。
[參考文獻]
[1] 沙蕙.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J].紅旗文稿,2017(13):23-26.
[2] 陳一收.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7):51-54.
[3] 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4] 劉燕,吳強,高沁翔,等.社會轉型期工科大學生價值觀念的特點及其管理策略[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60-62.
[5] 王帥.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熱點變化的特點與規律[J].思想理論教育,2018(09):102-107.
[6] 劉燕,吳強,高沁翔,等.社會轉型期工科大學生價值觀念的特點及其管理策略[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60-62.
[7] 秦劍軍.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8] 方寧.淺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不良“校園貸”現象叢生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08):33-34+41.
[9] 郝桂榮,賈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缺失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02):98-100.
[10] 徐向陽,岳柏冰.試論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之策略[J].理論觀察,2018(0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