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摘 要:自古就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的故事,這些都體現了在做學問中“讀”書的重要性。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也重視“朗讀”的教學方式。因為“朗讀”不僅僅是依靠嘴,還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想,甚至有些低年級的學生還需要用手指著讀。毫無疑問,“朗讀”帶動了全身的多種感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有效。那么,如何科學地運用這種“朗讀”策略來指導教學,就是重點要談論的內容。
關鍵詞:“朗讀”策略;小學語文;語文教學
嚴格意義上來說,“朗讀”不同于普通的讀,甚至于很多早讀課上學生的讀書行為都算不上“朗讀”。“朗讀”,應該是聲音響亮、吐詞清楚地讀,而這種讀能夠達到通過語氣將文字轉變成了情感的效果。縱觀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基本每節課都在讀,讀的時間很長,讀的形式很多,卻存在著諸多情況下學生讀書沒有感情,甚至有些學生“唱書”“拖音”,根本無法達到“朗讀”的真正要求。因此,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分析“朗讀”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便提高教學實效。
一、好的情境讓“朗讀”更有情感
如果只是想要吃飯,那么我們可能會在家里做飯吃,或者是在附近的小飯館隨便吃點。但如果追求的是吃得精、吃得舒服,可能就會考慮高檔點的餐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和吃飯是一個道理。而“朗讀”對于情境的要求,就如同是要選擇的高檔餐廳,因為這會讓朗讀者感到心情愉悅,從而激發學習動機。這就相當于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教師給他們加上了背景音樂,那么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就會讀得比較認真,而作為“旁聽者”的其他學生,也因為不想打破這優雅的環境而更專注地“傾聽”。所以說舒適的情境能夠增加學生的專注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朗讀”得更有感情。例如在《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里,就可以通過情境設置激發學生情感。《廬山的云霧》可以說整篇課文都是一個大寫的“美”。高峰美、瀑布美、溪流美、云霧更美,在這樣美的意境里,任何的教學技巧好像都對學生的閱讀不起作用,那么,就需要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好似身臨其境,與美為舞,被美包圍。耳邊縈繞著的是“高山流水”,眼前浮現著的是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云霧,在這樣的情境里,讀著課文,視線不得不被廬山的美所吸引,自然也就能夠讀出廬山云霧為何“真令人流連忘返”,讀出作者對廬山云霧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二、“朗讀”要能夠體現學生個性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動輒數十人的班級,學生的性格更是多種多樣。從孔子開始就提倡應該“因材施教”,在當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更要體現這種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無疑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前提,而“朗讀”策略又恰恰能夠促進這種發展。有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都知道,其實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是有較強的“朗讀”期待的,這表現在倘若他們聽朗讀錄音,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小聲跟著讀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個性也蘊含其中,但是可能出于多種情況的考慮,有些學生怯于表達。他們可能是害怕讀得不夠準確,又或者擔心讀得太過夸張,因而讓他們只敢“蠢蠢欲動”,卻不敢“付諸行動”。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做到正確而積極的指引。例如在執教《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教師就致力于體現學生的個性。文章里的小哪吒是個小英雄,而作為“稱霸一方”“興風作浪”的龍王父子,它所代表的就是另外一種形象了。那么,當學生進行“朗讀”的時候,就要實際去考慮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以此作為支撐讓他們“朗讀”出自己的個性。就像是在三太子質問哪吒“該當何罪”的時候,讓平時喜歡調皮搗蛋的學生來讀也許更有氣勢。而對于小哪吒的機靈,可以引導平日里同樣活潑機靈的學生來“朗讀”,就像是自己的本色演出一樣。運用這樣的“朗讀”策略不僅能讓學生更加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讓他們把“朗讀”和生活相關聯,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把“朗讀”技巧內化成一種習慣
任何練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形成一種定式。學生堅持每天認真書寫,是為了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樣的,學生反復地對文本進行“朗讀”練習,也是為了養成好的“朗讀”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很多事情就順理成章地能夠發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朗讀”策略上更加入情入理,教師一般會教授一些“朗讀”技巧。例如對于長難句子,教師會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斷句,以能夠讀準句子的結構,讀出潛藏著的感情。又比如為了讀出文本的抑揚頓挫,教師會教學生找出“動詞”,標注上著重號,以提示這里需要重讀。“朗讀”的技巧不勝枚舉,但再多技巧都是為了“沒有技巧”。例如在《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里,就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內化的“朗讀”習慣。這篇課文的開頭第二句話就給學生帶來了“朗讀”上的觸動,先是“暴雨”兩字,已經讓學生感受到了下雨之大,又來了“大暴雨”三個字,對已經有一定“朗讀”基礎的學生來說,這種重復的表述已經不用再贅述用了什么技巧,而是在內化成的“朗讀”習慣中,會不由自主提高音量,緊接著是“一場接著一場”,更是讓學生讀出大暴雨的綿綿不休。而下面連著的荊江、武漢、九江三地的告急,學生情不自禁就讀出了那種緊迫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朗讀”狀態已經不再只是局限在“朗讀”,而是通過長期的“朗讀”策略訓練內化成了一種習慣,從而更加方便把握情感。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持之以恒地使用“朗讀”策略,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的朗讀更加有感情、有個性,直至內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陸玉龍.例說朗讀教學優化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8).
[2]徐艷.語文朗讀教學方略談[J].文學教育(上),2019(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