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素園
摘 要: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其最終目的是語言文字運用。而課堂教學既是提高課堂實效的必備條件,更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這樣的思考,從經典引路、授之以漁、拋磚引玉、以文為友、自主探究等方面,就如何進行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作初步的探索,以期學生能在口語表達的起跑線上快樂地前行。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口語表達能力;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可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但一直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往往致力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卻忽視了語文教學效率和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教”與“學”之間無法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而今,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實際情況實在令人擔憂:能不說時不說,不得不說時吞吞吐吐、語無倫次等成了普遍現象。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口語表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結合農村實際讓學生有話說、大聲說、說流暢、說明白,熟練地掌握口語表達的本領,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呢?在此,本文就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進行了如下探索,與大家分享、共勉。
一、經典引路,創設平臺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老師最好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能精心創設一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愉悅、和諧的情境,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語言文字,從而達到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實效。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堂導入環節,我以大家喜聞樂見的經典故事引領: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正直夏天,在一個有著美麗景色的鄉間。一只母鴨正耐心地坐在窩里,靜靜地等待著新生命的降臨……一段時間后,那只大蛋終于裂開了。但它長得又大又丑。學生正聽得入神,我卻話題一轉:你們能告訴老師講的童話故事題目是什么嗎?生(異口同聲):《丑小鴨》。師:誰能把這個故事接下去?生講述:丑小鴨一出生,大家因為它丑,嫌棄它,欺負它……師:你還知道其他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我見學生興趣盎然,就允許學生過位與好朋友分享《安徒生童話》里的印象深刻的小片段。一時間,課堂“說”的氛圍濃厚起來,歡樂的聲音此起彼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導語的設計以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故事作為切入點,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和狀態。這一點,對于沒話說、不想說的學生而言,具有很明顯的現實意義。也許有人會說,興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情境的說也只是“點點滴滴”,意義從何談起?但學生熱烈的反應至少說明了一點——我達到了激趣的目的。雖然,這只是簡單的說話訓練,但其過程已足以讓老師了解學生說的現狀和呈現學生已有的說的經驗。倘若以此作為本課口語表達訓練的生成點,那么對第二課時教學一定會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授之以漁,鼓勵表達
社會的不斷發展,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口語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書面表達能力顯得更重要、更具有現實意義。我們也都明白:語言表達能力的構成要素很多,培養表達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也很多,有條理地說話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說話的條理性?就是要“授之以漁”,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翻開語文書,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在結構上有著鮮明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方法,舉一反三,鼓勵學生有條理地進行口語表達訓練。例如:《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在結構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表達方法。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方法的同時可以鼓勵他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說說自己家鄉的山、水、田野等景色。又如《山中訪友》中的一些擬人句、排比句等,讀來自然親切,富有詩情畫意,是訓練學生遣詞造句最好的教材,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如可以嘗試用這種打招呼的句式,搭設口語表達的臺階:山中的其他朋友又會怎么打招呼和做出回應呢?效仿這樣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
這樣做也許不能立竿見影,但長此以往,結果必然不言而喻:學生會在老師不斷的引導下,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方法和技巧;在富有層次和獨特的語言訓練中,體會并感受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深情。“漁”和“說”兩者兼得,深入人心,可產生預想不到的效果。
三、察言觀色,耳濡目染
眾所周知,培養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找準教學點進行有目的的持續有效的練習。
如我在試教《跨越百年的美麗》時,就很好地挖掘到文本的教學點和激發點,有效地組織了教學。(1)字詞方面。設計按照音、形、義進行組詞的練習,給學生強烈的刺激,更加有效地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字詞的運用。(2)文本教學。我抓住“破棚子”“煙熏火燎”等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課外查找資料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為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鋪墊。(3)播放居里夫人在破舊落后的實驗室提煉鐳的視頻。通過學生對視頻的“察言觀色”過程,創設多樣化的說話情境:如要是和小伙伴一起去玩,你會選擇這個地方嗎?你愿意在那待上一整天嗎?嚴寒酷暑,刮風下雨會給你怎樣的感覺?以此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豐富語言的文化內涵,讓他們敢于張嘴、樂于張嘴、善于張嘴。
雖然課堂不是學生口語表達訓練的唯一方法和陣地,但是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其可達到由“品”到“說”的順利過渡,并能使學生將新學到的虛實結合的習作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練筆中,達到現學現用、活學活用之效果。正如作家孫云曉所寫:“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燒痛全人類的心,燃起我不熄的愛。”
四、拋磚引玉,潛移默化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書本中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表達堪稱典范,很值得學習、借鑒。那么如何找好“例子”,拋磚引玉,讓學生口語表達有所依托呢?我認為多媒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多媒體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優勢,為教師創設了不同形式的說話情境,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進一步豐富了語言表達的文化內涵,更難得的是對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有著順理成章的推波助瀾作用。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教學生理解幻想的“美麗”時,我先播放小女孩五次幻想的動漫短片,再讓學生閱讀文段五次幻想,并思考:你對哪一次幻想的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假如小女孩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對她說什么呢?學生思考后,我找一個女同學帶著頭飾扮演小女孩,與其他同學進行現場對話,最后采訪扮演小女孩的學生說感受。當時,學生暢所欲言,踴躍、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愛心和想法,都希望“賣火柴的小女孩”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自己的幫助。
是啊,可憐的小女孩深深牽動著師生的心……“美麗”是多么令人羨慕的字眼,對可憐的小女孩而言,卻只是曇花一現的幻想而已。同樣,對學生而言,幻想轉瞬即逝,“美麗”無聲無息,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毫無疑問,這都取決于作者對幻想細致精彩的描寫和老師的“拋磚引玉”。針對小學生有強烈好奇心,充滿著幻想的特點,此次口語交際在前幾次說的基礎上,教師創設類似的情境,以課文為“引”,讓學生展開說話活動。將“冷漠”以互動的形式展現,用暖暖的愛去描繪凄慘的悲劇,既降低了理解句子的難度,呈現出生成的態勢,又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完成對作品的感悟,進一步提高的語文素養。
五、以文為友,有感而發
王崧舟老師說得好:“文字不是躺在紙面上的符號,文字它是有生命的。當你的心靈敞開的時候,它是會跟你說話的。”的確,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效率,前提就是要與文字交朋友,讓學生在不斷地積累、學習中有感而發,學以致用。
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中,有這樣一句看似矛盾的話:“誰也不知道她曾經……她曾經……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如何理解它,我設計了以下環節:(1)談古:體會小女孩的“幸福”的含義。(2)論今:曬曬自己的幸福點滴。(3)分享:以“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為形式,將你感受到的幸福瞬間回家與家長分享。(4)共勉:我們現在很幸福,我們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話一點不錯。這個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分享,注重口語表達的生長點、訓練點、拓展點,以文為友,將有感而發真正落到實處。更重要的是,在語言文字運用與人文精神方面獲得“雙豐收”。
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對解讀、探究文本是很好的切入點,巧妙運用文本進行熏陶感染,總是能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說出屬于自己的心聲的。
六、自主探究,一吐為快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倡導探究性學習。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探究性學習是如今最為重要和備受推崇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也應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綜合、有效的學習方式。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我圍繞“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這句話分四個步驟讓學生自主探究感受“社會的冷漠”:(1)自主探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見解。(2)交流匯報:指名學生說說小女孩當時的處境及心理。(3)自導自演:以說為主,演出小女孩的無助。(4)個性評價:我的表演你點贊。推薦四名學生在全班匯報演出,其他同學為其“點贊”,并用簡潔的語言寫出優點或提出建議。
正所謂:“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對于二十一世紀的“零零后”學生來說,感受“社會的冷漠”,有點抽象,更多的是懵懂。何謂可憐,僅僅通過一句話,他們也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而這個自導自演,既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理念,又讓學生有“一吐為快”的機會和“說”的經驗,真可謂一舉多得。結果,他們的精彩表現簡直讓我大開眼界。課后,很多學生還意猶未盡。我抽了個別學生寫的“點贊”或評價來看,內容比較豐富、生動,形式多樣,最為主要的是情真意切。顯然,這個過程對他們自己來說,就像經歷了一次對當今社會的啟蒙教育,接受了一場較為深入的精神洗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事,是一個長時間的持續不斷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各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敢說、愛說和會說,更要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落到實處,才能實現“聚焦口語表達訓練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劉一民.訓練小學生有條理說話的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2(1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