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
摘 要:目前,我國公安專業中還未開設社區警務方向,考慮到社區警務的發展需要、公安院校建設需要等因素,社區警務作為公安學科類專業方向設立是趨勢使然。同時需要注意從原則、設立標準、條件考察設立的條件是否成熟,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兼具現實需要與前瞻性,按照課程體系結構設置課程層次。
關鍵詞:社區警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
一、社區警務專業方向設置背景
社區警務是以維護社區公共長期的安全穩定,以警察為主導,聯系社區居民,調動其他社會組織力量,通過防范和解決社區問題的一整套機制。社區警務戰略是西方第四次警務革命的重要內容,是為解決警察與公眾關系惡化的問題。我國2002年首次提出推行“社區警務戰略”,2006年公安部下發《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部署社區警務戰略。截至今日,社區警務戰略已實行10余年,各地提出了諸如“一村一社區一民警”“1+N社區警務”等社區警務模式,并結合信息化、安全防控體系建設不斷創新和深化改革。社區警務職業在建設過程中也體現出知識專業化、技能專門化的趨勢。故此,提出社區警務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構建。
二、社區警務專業方向設置樣態
社區警務在專業體系中存在兩種形式,一是作為公安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存在,包含社區警務的公安專業,包括但不限于治安學、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涉外警務等專業。公安專業目前還未有社區警務專業方向設置。二是作為非公安專業的專業方向設置,主要設置在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專業項下。
通過對比公安專業社區警務課程的內容和非公安專業社區警務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公安專業的社區警務與非公安專業的社區警務區別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業面向不同
公安專業的就業面向公安與司法大類中的公安管理類人民警察職業,崗位主要是基層民警。公安專業享受國家制度設計中公安招錄的優待,參加公安聯考獲得職業資格。社區管理專業面向基層行政管理機構,社會管理服務機構以及基層民警、輔警、聯防、城管崗位。
(二)知識模塊側重不同
綜合各類教材,公安社區警務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社區警務本體論,包括社區警務的概念、性質,社區警務的歷史發展、社區警務理論源流、社區警務與社區、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以警察職業為中心的社區警務工作內容分類闡述,包括社區警務機制、人口管理、社區幫教、社區治安信息工作、社區安全防范、社區群眾工作、社區治安調解等。此外,部分教材還總結了社區警務建設的成果、從理論角度探討了社區警務未來發展趨勢等。非公安專業的社區警務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法學、公安學中與社區警務工作相聯系的部分。涵蓋的課程主要有:社區建設理論、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政策法規、民法學、社區警務、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
(三)素質要求出發點不同
公安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素質對政治素質、技能素質、身體素質的要求都較非公安專業為高,公安專業培養人才是有明確的警察職業精神培養的要求,在課程中所體現出的理念、思維方法均有不同。
三、公安專業設置社區警務專業方向論證
(一)公安專業設立社區警務方向的定位
社區警務建議作為公安專業類框架下的一個專業方向,設置尚不成熟,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首先,社區警務理論發展尚在起步階段。社區警務戰略實施10余年來,發展主要依托于地方警務發展,各地方結合地方特色和實際需要發展出了各格式的特色社區警務模式。社區警務本身源于西方警務改革理念,與我國的實際發展情況從理念到實施方式均存在差異。一方面,社區警務的理論研究不足。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社區警務的整體理論研究不足,社區警務的源流、社區警務概念、性質、對象等本體論,社區警務發展的方法論、社區警務的運作機制、社區警務與其他警務工作的關系論證等方面,論文多集中于某一方面,專著更是稀缺,理論探索也不夠深入。二是對社區警務的經驗性研究也不足,如人口管理、社區幫教、治安信息、群眾工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足,多數停留在模式總結和改進,運用理論發展實踐的探索不足。以人口管理為例,涉及社會學、統計學的知識,但對社會學的基本原理、方法論指導、公安人口管理創新發展的論述不足。另一方面,社區警務的實踐總結缺乏體系性和宏觀性。社區警務實踐10余年,各地方社區警務的發展模式均有所不同,以地方為單位,乃至以國家為單位的社區警務調研、總結滯后,對社區警務的整體發展狀況歸納提煉不足,缺乏系統梳理,導致社區警務優秀的實踐經驗無法形成可推廣的成果,呈現“各自為政”的狀態。
其次,社區警務與治安學的關系聯系緊密。社區警務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一個方面,長久以來均是作為治安學或治安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社區管理從本質上來說依然屬于治安管理的范疇。社區警務脫離治安管理的范疇獨立成為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均會與治安管理大量重合。雖然公安專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然而公安專業設置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比如重復交叉的情況普遍存在,造成學生能力單一,知識掌握不成體系,發展潛力不足等。
(二)公安專業類框架下社區警務方向設立的意義
公安專業應依托專業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3者有機結合。此外,專業建設離不開服務地方發展。社區警務的內容日益增多,涉及人口管理、信息采集、社區安全防范、社區糾紛化解等,結合地方特色還涉及信息研判、涉外警務、反恐維穩等多項任務,原有的課程難以滿足社區警務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需求。因此,可以在公安專業類框架下設立社區警務方向。
1.是社區警務發展的現實需要
隨著國家不斷向前,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民眾對安全穩定的需求和期待不斷增強,服務型政府職能轉型,社會治理體系優化,覆蓋全社會的治安防控體系亟待建立健全,人民警察在社會治理和治安防控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基層民警擔負了與民眾最直接、最緊密、最廣泛的接觸,也是社會治理體系、治安防控體系中的一線存在。
由于社區警務工作逐漸細化、規范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挑戰,如信息化警務建設需要,對從事社區警務的警察能力要求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需要具備專業研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的人才。社區警務教育是社區警務發展的重要補充力量。
2.是社區警務理論研究的內在需求
社區警務發端于西方,西方各國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相對而言,我國社區警務起步稍晚,至今有10余年的發展,也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警務經驗,并仍在發展中。社區警務的理論研究過程中,許多富有創新性的地區模式和方法不斷涌現。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性、深入性地研究,仍呈現分散化的特征。未能將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也未能將優秀的理論成果運用到實踐、指導實踐,社區警務教育匱乏,因此,未有團隊以社區警務作為方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3.是公安院校保持生命力的需要
服務公安實戰需要,輸入急需人才,提升培養質量,是公安院校發展的生命力。近年來,教育發展發生重大戰略轉型,內涵建設成為高校生命力的內在動力,高校內涵式發展也逐漸影響到公安院校的建設和發展。創新、前瞻、質量成為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表現。公安院校是公安教育的主要領域,尚未有公安專業將社區警務作為一個專業或方向來開設,反而是非公安專業曾開設過社區警務方向,更多的是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公安院校在專業建設上既要鞏固已有專業不斷向成熟發展,也要勇于創新,不斷改革和優化教育方向和課程體系。公安院校開設社區警務方向是對公安學科的補充和發展,能夠推動公安專業整體建設,提升公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四、社區警務專業方向的初步設計
社區警務專業方向的設立既需要考慮到公安專業設立存在的專業界限模糊、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支撐不足的問題,也需要考慮社區警務工作與公安院校的發展需要。
(一)社區警務方向的性質
社區警務是公安專業的一個新方向,以治安學、治安管理學為依托,以《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民法》為基礎,突破了公安專業傳統的業務內容、技能的分類模式,重點探索社區為單位的理論與實踐,從而形成一批公安技能與社會技能的綜合性人才。
社區警務是一門邊緣學科,同管理學、人口學、社會學、犯罪學、法學等都有著較強的交叉關系和滲透關系。一方面,兼具警察法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兼備治安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與技能,具有綜合性專業的特點。
(二)社區警務方向人才培養目標
在培養目標上,社區警務方向的人才定義為復合型人才,注重學生面對復雜的基層治理情況能夠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歸納、分析,凝練理論內涵的能力。因此,對人才的要求應符合公安專業的專業標準,需要掌握包括公安基本理論、治安學基本理論以及勝任社區警務工作應具備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能在基層派出、公安管理等部門從事人口管理、安全防控、信息采集、情報研判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三)社區警務方向課程設置
目前,公安課程體系有兩種分類方式。一種分類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3部分,此種分類為公安高校主要分類。另一種分類分為公共基礎課、公安通識課、公安專業課。此種分類的依據主要是公安院校參加公安聯考招錄體制的專業而做出的改變,因公安聯考選拔人才采取統一考試、統一分配的方式,考核合格后的學生不是按照專業分配,而是按需分配,這就容易導致所學專業與崗位不對應的情況出現。因此,公安通識課程中涵蓋了警察學、法學和地方亟需人才的崗位,如交警崗位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目前寧夏警官職業學院就采取此種分類方法。這樣分類的優勢在于使學生盡可能掌握多的技能以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劣勢在于專業課程面臨被擠壓、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問題。
1.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由法律課程、公安學課程、社會學課程3部分組成,3部分的比例應結合公安院校自身的條件和優勢以及地方社區警務的實際情況選取課程。
3類課程應貼近社區警務工作實際選取,對完整學科體系的課程要有所取舍,如,法律類課程的完整教學體系包含14門核心課程,但對于公安專業而言則只需要選取其中關系最密切的課程,在課程定位、導入和案例等部分向社區警務實務傾斜。3類課程包含但不限于: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犯罪學概論、社會工作導論、實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學。
2.專業課與專業方向課
專業課與專業方向課要突出基層治安治理的需要,應包含治安學的主要課程,并選取與社區警務聯系緊密的社會學課程,同時兼顧警務技能掌握。這類課程包含但不限于:治安學、治安案件查處、社區警務、社區管理、刑事偵查學、社會工作方法、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突發事件處置、警務戰術與指揮、防衛與控制技能。
(四)社區警務課程設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社區警務課程設置應遵循應用性、方向性原則
應用性原則要求社區警務課程設置應貼近社區警務發展的實際需要,既要根據社區警務的實際工作已存在的工作技能,也要探索、觀察社區警務的發展方向,設計具有前瞻性的課程。社區警務方向設立的根本目的還在于輸送更有潛力、發展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社區警務課程設置還應體現服務地方的特點和考量,如新疆、寧夏、云南等地區為了加強防恐治安,還可以增加防恐課程。
方向性原則要求社區警務方向的課程設置應集合院校特色和優勢,注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實訓方法和考核方式。如,同樣是法律類課程需要根據社區警務常用法律選取內容,在保持課程系統性的前提下,課程的課時量、內容側重、案例選取應更貼近社區警務。
2.社區警務方向應注重教學團隊組建
社區警務由于其綜合性的特點,師資資源的組建相較其他公安專業更有難度,教師的專業方向除公安專業、公安實務人才外,還應吸納社會學、心理學、法學專業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一方面共同研討社區警務的專業發展與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是為適應公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聯合不同專業教師共同設計綜合實訓課程,使學生掌握的不同專業技能能夠運用于社區警務實踐。另一方面,不同專業的教師積極研討本專業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論,通過科研作用于社區警務實踐,是社區警務發展的重要支持。
3.社區警務方向的設立應具備成熟的軟硬件條件
公安專業的專業建設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主要體現為課程構建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條件投入不足、師資匱乏、行業合作力度不足、實訓課程開發不足等問題。其中,實訓課程硬件匱乏和師資力量不足是公安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掣肘要點。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影響公安院校的發展。
五、結語
公安專業一級學科專業僅有2個,專業本身仍然有很大的學科專業發展空間。隨著公安部《公安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公安技術類國家教學質量標準》出臺,公安專業的發展愈發向著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社區警務戰略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實現全國布控,成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模式,社區警務工作不斷涌現出色經驗、特色經驗和新的挑戰和問題,對從事社區警務工作的警察專業化培養要求趨勢也在增加,社區警務專業的設置趨勢也會不斷增強。因此,保持審慎態度,在符合國家標準和必要條件的前提下,設置社區警務專業,培養復合型執法人才,是公安院校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