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摘 要:“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一種共識。面對當前德育教育重視不夠、效率不高、學生排斥心理強的現狀,將之“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其他學科實屬必要。英語學科教學具有廣泛參與性和文化性的特點,有利于該種滲透式教學的開展。英語教學主要圍繞語言技巧、文學審美和文化內涵三個模塊展開。在語言模塊,教師可通過分析中西語言地異同,強化民族意識熏陶,增強民族的認同。在文學模塊,通過培養學生文學審美能力,引導其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在文化模塊,通過辨析中西文化差異,使其具備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價值的胸懷。
關鍵詞:德育教育;英語學科;滲透
有調查顯示,在高等院校中57.6%的學生認為在大學生中學習成績是最重要,25.5%的學生認為實踐能力最重要,14.5%的學生認為道德素質應該排在首位[1]。這一調查結果與高等教育應試化密切相關,教育部門評價一個大學的質量也多與學生科技競賽獲獎、各類證書通過率、學生考試成績、就業率等掛鉤,使得高校的教育多以知識、技能教育為主,忽視了德育教育。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受到一定的排擠和冷遇,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滲透率低,除了思政課外,其余課堂“閉口不談”德育,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目標不切實際、內容空泛等問題,與大學生的認知相去甚遠,不易為年輕大學生所接受,此外,大學生中存在排斥德育工作的情緒,很多大學生思想成熟度較低,無法分辨紛繁復雜的各類社會價值,認為德育教育“老套、老土”,增大高校德育教學工作的難度[2]。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要想更加有效地在大學生中推行,更應借助“潤物無聲”的滲透方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德育教育在其一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的可行性
(一)德育滲透教學的必要性和外部借鑒
為找準學科德育滲透的著力點,尋找到這一路徑的外部參考,論證其可行性,筆者通過對近五年(2015年~2019年)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如圖1),通過關鍵詞“德育教育”在CNKI核心數據庫中進行搜尋,檢索到相關論文203篇期刊文獻,通過論文發表量的總體趨勢分析,可知從2015年前后相關文獻發表增多,反映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受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的事實。此外,結合圖1的高頻關鍵詞分析,可知這五年來高校德育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屬于這一教育的研究熱點,而研究的落腳點主要圍繞:人才培養、道德修養、德育思想、德育內容和校園文化的結合展開,因此德育教育不應孤立進行,和各個學科的結合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二)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及其德育滲透的可行性
《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明確要求:“英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要強調思想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五種素質。”2000年,南京大學教授從叢于《光明日版》上刊發了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即過度強調目的語語言、文化地學習,導致很多外語學習者缺乏本土文化的表達能力這一現象。這一問題與目前高校外語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有關。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家園,更是反應了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識、思維方式和精神追求。在語言教學中,若將英語視為一門交際的工具,只偏重語法和詞匯的教學,忽視了英語與英美民族意識之間的關系,無異于舍本逐末。
二、英語學科德育教育滲透的路徑分析
要實現兩個學科的融合,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應做到“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深入語言內部探究其背后的民族意識、思維方式乃至深層文化心理結構的異同點以便加強青年學生民族意識的熏陶,進一步加強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按照英語的教學內容分,英語教學主要圍繞語言技巧、文學審美和文化內涵三個模塊展開,可在這三方面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一)語言技巧模塊
以筆者所授課程《綜合英語教程3》(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兆熊主編)為例,作為一門綜合性基礎課程,其對學生的閱讀、語法、翻譯、口語活動、聽力等能力都提出一定要求。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語言規律時都需提及中西語言形式的差異,如漢語意合、英語形合;漢語常用有靈主語、英語多用無靈主語等。
例如:Excitement deprived me all powers of utterance.我興奮得說不出話來。
在例句的主語選擇上,漢語用人稱“我”,而英語用物稱(抽象名詞excitement),以便事物以客觀的口吻呈現出來[3]。這反映漢語較注重主體思維而英語注重主體思維的特性。漢語主題思維受“萬物皆備與我”的傳統哲學思維影響,語言使用者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的語言習慣[3]。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以人生為本位,最富人文意識,最重人文精神,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人本文化[4]。英語民族的文化主要源于愛琴海文明,主張“天人相分”,故有“西方人生則與自然劃離,而求能戰勝自然,客服自然”[5]。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其他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如當前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根源燈。
通過教師此番分析,不僅幫助學生分析、解讀了語言的表層含義,還使學生深入了解了中西方主、客體思維的差異及其成因,幫助其增強語言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認同感。
(二)文學審美方面
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一觀點認為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是審美化的意識形態。換言之,文學又可以影響或改變人們的感情、思想,進而對現實發生影響。文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文學的教育作用和認知作用都是通過審美作用來完成的。
結合筆者所授課程為例,在講授課文The Real Truth About Lies時本人結合課文主題,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現象,如“學術造假”進行德和學的思辨,引導學生從中西文學中尋找相關文學意象進行討論,通過讓學生課后準備論據和素材,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有學生引用《圣經》中的話語:“你所喜愛的,是內里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還有學生引用《道德經》中的話語:“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學生在課堂辯論中既增加了文學閱讀量和文學審美能力,又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文學教學是跨越語言的思想碰撞,在賞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美和丑不斷滲透到學生的意識當中,既能“動之以情”又能“曉之以理”,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幫助學生進行價值的選擇,為其點亮價值選擇之燈。
(三)文化內涵
文化既是人類行為的產物,又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某種因素。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說:“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當今文化市場消費主義盛行,真正的文化逐步邊緣化,“文化販子”們“掛羊頭賣狗肉”,市場魚龍混雜。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培養青年學生甄別優秀文化、吸收和理解優秀文化的能力實屬必要。
以筆者所授課程《綜合英語教程3》中一文Chinese Food為例,文章作者分析了中西方對待飲食的差異和中餐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如中國菜肴的葷素搭配、對陰陽協調的追求等。要想將這些現象解釋清楚,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以及中國人對“平衡、和諧”的追求,引導學生借助這一哲學理念解讀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如夏天廣東人為什么喜歡喝涼茶,生姜是否需要去皮食用等,使其明白“和諧”不是一個電視里、報紙上看到的抽象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化。
在辨析飲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理解兩者差異形成的原因,使其具備包容不同文化和價值的胸懷。
三、結語
康德曾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人外在的行為受其內在的思想價值觀念的驅使。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德育教育”深刻影響其日后價值觀地形成,甚至對其“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影響深遠。德育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將良好的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實現“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參考文獻:
[1]李丹.高校德育教育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4):123.
[2]黃義娟.高校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的著力點及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5(5):80-82.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6.
[5]包惠南.翻譯的文化觀:試析可譯性限度的文化因素[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21(9):6-10.